山东为何频频上热搜?
青岛
青岛 > 政务 > 正文

山东为何频频上热搜?

山东又上热搜了,这一次是口罩。

7月9日,山东发布召回37万只口罩,3小时内,这条新闻登上微博热搜,最高时达350万次同步浏览,总阅读人次超1.1亿次。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两天之前广东宣布召回10万只口罩,还是6月底江西多家公司召回9.7万只口罩,均波澜不惊,平稳度过,唯有山东“脱颖而出”。以至于不少山东网友自嘲:山东把热搜买断了?

山东自带IP流量的“热搜体质”,让人哭笑不得。对于山东的舆论倾向,已明显处于不正常状

7月9日,山东专门召开新闻舆论工作专题座谈会。很显然,舆论的不利影响已经引起山东最高层的重视。

山东这次冲上热搜,评论区实际上翻车了,许多网友忿忿不平。

网友“打嗝海狸”说:山东人看看吧,广东召回10几万只口罩上不了热搜,浙江哄抬熔喷布价格上不了热搜,浙江义乌造假口罩上不了热搜,37万只口罩够不上三奇两小时的产量,山东人拿别人当同胞,遇事出钱出力,人家可想把你往死里搞啊。

在微博,截至9日晚10点,北京某媒体发布的关于山东召回口罩的消息,评论量最多,约2100条。有趣的是,大多数评论讨论的是“地域黑”问题,为山东鸣不平。

评论区,有的网友发现了蹊跷,消息发出来没多长时间,在评论仅仅几十的时候,这条消息就上了热搜。难道,是碰瓷山东?背后有推手?

而其他省份公布召回口罩的消息后,关注度出奇的低。以广东为例,发布该消息的微博,评论量大多为个位数。

这次上热搜,山东的确有点冤。但,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网络时代,流量为王。这两年,山东多起舆情发酵,处理失当,为媒体炒作提供了免费素材,久而久之,蹭山东热点逐渐成为习惯。很多围观网友更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口罩召回事件是再典型不过的案例,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只要山东的事就是大事,就一定能火。这一点,对山东而言很可怕。

在“流量为王”的刺激下,也不排除个别媒体蓄意夸大或制造矛盾,营造噱头,博眼球、抢流量。这也是在苟晶案中,一些明显的失实内容也没有人去核实的原因。当然,我并没有将矛头指向当事人的意思,追求心目中“完美受害人”的形象,对于当事人来说,过于苛刻。

媒体偏见的形成,网友心态标签的塑造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造成今天的局面,山东需认真反省之前每一起舆情的应对。不然,今后山东还有很大可能成为“冤大头”。

舆情从发生到发酵,都要经过一个酝酿过程。在星星之火时处理不及时,必将导致燎原之势。

以合村并居事件为例,当出现侵害村民利益的事件发生后,更高一级的部门应该立即强力介入,切身维护村民利益,校正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并迅速作出回应,以将舆情发酵的源头堵死。

但是,不愿面对网络、无视舆论生态变化的“鸵鸟”心态,最终酿成大患,给山东造成无法挽回的形象损失。

也有另一种可能,该发声时装聋作哑源于官员内心的“纠结”。该不该自己说,说了会不会给自己惹麻烦诸如此类顾虑,让有的干部“不愿说”。在犹豫或者请示上级的过程中,舆情已像大坝决堤,滔滔洪水一泻千里。

面对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网民的多元声音,如何应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互联网这一课,山东要恶补。不仅涉及到应对舆情的专业知识,也关乎到官员是否能真正敢担当。

这两年山东舆情事件多发,人设的崩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结构性”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

意识到落后了的山东,力推新旧动能转换,试图尽快进行经济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原有的平衡结构被打破,许多之前隐藏的深层次的矛盾会暴露,甚至被放大。

苟晶案等高考冒名顶替案件均为历史欠账,但受害者的合理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被迫求助于媒体。经过媒体放大,本来简单的一起案件,结果蔓延到山东的人情社会、营商环境等领域。

在经济结构急剧变化之时,思想层面(尤指官员)未必能及时与时俱进。此时,往往会出现社会结构和思想认识的“错层”。

通俗地讲,是思想和行动跟不上时代。具体表现之一是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维。

近来,《问政山东》曝光的问题多属此类。

德州平原县700亩土地闲置8年、日照海洋生物产业园成了洗沙场、青岛引进的博士生投诉被坑等,都有“官本位”的影子。

应该说,山东早已意识到落后的根源,并采取了系列行动。最近三年,山东每年春节过后都要开一个重磅会议(今年因疫情推迟),每次会议“解放思想”都是关键词。主政者直言:南方一些省的干部遇到新矛盾新问题‘向前看’,用创新的思维寻找解决办法;山东干部遇到新矛盾新问题习惯于‘向后看’,看有没有成规惯例可循、有没有现成经验可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上层强力推动,人的思想和做派也难一夜直接改观。山东有毅力和决心,但山东不能强求每个人都能理解,来获得一定的缓冲。时间,并不站在山东这一边。

面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山东一方面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爬坡过坎的豪气,也需要为自身“减压”,给社会一个释放压力和问题的出口。

《问政山东》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节目报道的很多问题触目惊心,可并未在网络上引起大舆情,也没有上热搜。 原因很简单,这是山东自发的揭丑,奔着解决问题而去。

自曝家丑,是刀刃向内,容易赢得赞许;被曝问题,起码是解决不到位,即使快速处理,通常也会招来批评。短期看,在山东被重点关照的情况下,要尽量把问题在内部消化,避免为外界所利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讲好山东故事,消除对山东的误解。

山东“热搜体质”的形成,也与山东缺乏媒体话语权有关。

舆论场可简单分为两个:一是官方媒体,一是自媒体。新旧动能转换,山东淘汰了大批企业,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但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大省的山东没有真正面向全国、立足全国为自己发声的平台,导致在舆论场上,这些努力被习惯性忽视。

有人说,山东是最像中国的省份。山东存在的问题,其他省份均不同程度的存在。

山东没有那么好,也不至于那么不堪,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来源:青小岛(ID:QingXDao)

作者:青山子

山东为何频频上热搜?

山东为何频频上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