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产业和人口,决定发展的后劲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岛:产业和人口,决定发展的后劲

7月29日下午,青岛对外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青岛上半年交出了全市生产总值5514.73亿元、增速转正0.1%的答卷。

好消息是,青岛继续保持在第14名,坏消息是,继去年被无锡宁波超过后,今年上半年青岛又被长沙超过。

无锡、宁波、青岛、长沙和郑州这五座城市在12到16位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对于青岛来说,往前一步是重回12名的希望,往后一步则是被长沙郑州赶超滑落到第16名的危险。

本文授权转自/©青记(ID:tsingnotes)

                                                                      1

整体来看,上半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5514.73亿元,增长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6.01亿元,增长0.6%;第二产业增加值1884.49亿元,下降0.1%;第三产业增加值3434.23亿元,增长0.1%。

从第一季度-7.1%到第二季度转正为0.1%,提高了7.2个百分点,这个反弹力度不容易

工业的下降虽然有客观原因,但仍然让人揪心。

上半年,规上工业累计增加值下降1.1%,增幅较一季度提升7.7个百分点,较1-5月份提升2.9个百分点,看得出在慢慢恢复。

表现不佳的还有财政数据。

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5.2%,这意味着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教育和医疗等民生支出也可能会出现下降。

从固定投资来看,上半年增长4.0%,其中二产投资增长8.2%;三产投资增长1.7%,扭转今年以来的下降局面。分领域看, 重点领域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表现较好 ,基础设施投资自5月份转正后快速提升,增长14.2%,比一季度提升18.8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3.3%,比一季度提升7.4个百分点。

根据今年5月份国家信息中心发布《2020年“万亿俱乐部城市”房地产市场走势研判》显示,青岛在房地产投资增速这一指标上,高居17城市之首,增速超过20%。

2

再来看青岛和其他几座城市的对比。

无论是去年赶超青岛的宁波无锡,还是今年上半年赶超青岛的长沙,抑或是一直对青岛紧追的郑州, 在剖析这些城市发展亮点之时,都是二产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五座城市中,排在青岛前面的长沙和无锡恰恰是二产增速为正,超过青岛,排在青岛后面的宁波和郑州则是二产增速比青岛还要低。

这其中,宁波最为典型,上半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90.6亿元,下降2.3%,拖累GDP同比下降0.6%。

疫情之下, 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成了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尤其是面向ToB行业的制造业,相对来说受到的冲击会小一点

上半年,长沙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长了3.9%,很大程度是因为长沙本身的重工业基础,加上疫情之下新基建带来的利好。

同样,在山东省内,青岛和济南、潍坊、烟台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上的差距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截止到5月份,青岛、济南、潍坊、烟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0%、2.2%、-0.7%、1.3%。

青岛增速最低的原因也跟青岛自身的工业结构有关。

在青岛,“轻工业”挑大梁,曾经的五朵金花中,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等,都是以面向ToC市场的消费类产品为主。但在全国消费不景气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家电、饮料等这类产品的购买欲望有所降低,导致市场需求不足。而对于济南、烟台和潍坊来说,重工业占据主要地位,主要面向的ToB市场,其所能提供的产出物多为必需品,尤其是新基建刺激之下,ToB市场需求反而旺盛。

3

其实疫情之前,各个城市都已经喊出了制造业回归的口号。

尤其是上海深圳苏州这样本身制造业已经非常发达、寸土寸金的城市,都对外喊出了有足够的土地可以容纳优质项目

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趋势,在商业模式创新的红利消减后,真正需要的也是基于发明专利的硬科技创新

中国从90年代崛起的互联网巨头们大部分都是学习美国经验、甚至直接照搬过来,然后乱拳打死老师傅(有的也不成功,比如抄袭脸书的校内网)。现在,中国很可能继续步硅谷后尘,进入一个技术主导产业进步的创新时代。

也就是说,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发到量产到市场之路将成为中国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范式

但这些一个个从实验室走出的硬科技创新最难的环节其实是量产,这需要开放的大规模制造业支持,这是中国的优势。

举个直白的例子,比如我有一个产品创新的想法,在深圳我能很容易找到一条生产线帮我生产出来,而且成本可控,良品率很高。

这也是深圳制造业发达的原因。

支撑深圳创新的不只是华为大疆这样的巨头,还有一条条开放的生产线。

从这个意义来说,卡奥斯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意义一方面在于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为更多硬科技创新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量产解决方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卡奥斯的工业互联网也能更有价值。

4

公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同时,青岛市委机关报青岛日报也刊发了青岛“双招双引”攻势“半年战报”:

上半年,青岛新设立外资企业408家,实际使用外资29.4亿美元,总量位列全省第一;实际到位的重点内资项目425个,同比增长10.8%;聚集各类人才9.25万。

坦白说,这个数据不可谓不亮眼。

现实却是,无论是项目引进还是人才汇聚上,似乎一直充斥着不少质疑声音

不可否认的是青岛去年一年在固定投资上的强势表现。

但即使考虑到了投资有滞后性,很多人还是有疑问, 在固定投资增速如此之快之下,为什么对青岛经济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并没有那么强?为什么没有激发出更多创新活力?甚至还隐约表现出对青岛发展后劲的担心

之所以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青记分析有两点原因:

一是,青岛在双招双引中缺少优质亮眼的大项目。

这也导致了,媒体宣传中关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金融理财等方面引进的大项目不少,但与之相关的程序员、工程师等创造力的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却一直没有形成集聚效应。

没有实实在在的项目,也就吸引不了人才。

二是,专业度不够,导致很多项目落到实处的跟规划中的差距比较大,有的还造成了骗补贴、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青岛上半年出让1.2万亩产业用地,位列全国第六位,看得出青岛加速应对产业空心化问题的决心,但如果出让的这些土地换不回青岛经济增长的明天,最终透支的是青岛的未来

青记此前分析过,合肥“赌城”的背后当然不是靠“赌”,靠的是通过对行业领军企业和领军人物咨询交流后的作出的科学决策。

比如,合肥引进京东方背后,是合肥经济开发区一个副主任在咨询了海尔的需求和清华大学教授、液晶显示专家张百哲的建议后做出的决定。

这是一个决策程序的问题,就跟深创投在投一个项目之前要经历好几级风控体系、小组成员还要跟投一样,不能因为某个领导推荐了某个项目就想当然认为这个项目就会成功。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既然青岛明确提出要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是不是应该围绕工业互联网做一些产业链上下游的双招双引工作,比如传感器、智能装备、自动控制、工业协议、通用PaaS、高端工业软件等关键环节。 产业链招商不能还是一句空话吧。

5

7月29日,青岛统计局官网同步发布了一篇署名雷仲敏的《青岛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评析》,其中的客观分析值得思考。

文中对青岛上半年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概括为“大局趋稳,走势向好;结构优化,后劲增强”,表示了极大的信心,并同时提到,青岛经济发展正处在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能否跨越这一门槛,关键要看主政者的思路是否清晰,全市政企各界精神状态是否昂扬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文章清醒地认识到,“必须看到,当前全市经济修复是在政策强力推动复工复产背景下获取的,后续政策推动的空间将会趋窄。因此,为保障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实现,必须进一步动员和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

一座城市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转型时期暂时遭遇一些困难并不可怕,只要能按照市场规律而不是主观意志办事,总会有崛起的机会,过去20年间,长沙合肥郑州都在上演着一处处逆袭故事。

可怕的是一座城市在遭遇困难时还让人看不到希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劲不足。

判断一座城市有没有后劲的指标很简单,就是有没有新的产业和人口导入。产业方面,一是要看城市自身有没有创新能力(有的城市投资不高,经济增速依然很快),二是要看招商引资的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这其中有没有前沿引领性的头部项目尤为关键,能不能形成优势的产业集群。

人口方面,衡量指标更简单粗暴,在人才总量中,要看有没有领军人才的引用,更要看整体的人口流入。

根据微信公号国民经略整理的一份近3年城市人口增量排名来看,济南和青岛分列15和16位,这个成绩已经是北方城市中除了西安和郑州外的第三和第四好成绩,也算中规中矩,但城市之间的人口竞争显然不是北方几个城市之间,一味强调北方第几城意义不大,而且济南和青岛还背靠山东这个一亿人口大省,坐拥各种资源政策优势,却依然留不住人。

我们希望青岛能在新的产业和人口导入上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表现,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能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青岛:产业和人口,决定发展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