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青岛 | 首批国家高级导游员孙树伟:纵情山海之间,讲好青岛故事
青岛
青岛 > 文旅 > 正文

微笑青岛 | 首批国家高级导游员孙树伟:纵情山海之间,讲好青岛故事

“‘登瀛梨雪’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青岛的十大胜景之一,每年四月梨花盛开,十里似雪十分壮观;崂山本地产的‘窝梨’,口感香甜,但是跟甘蔗一样,吃完汁水要把渣滓吐出来;金钩虾米具有‘散干黄弯鲜’五大特色,购买时尽量挑选散装、晒干的虾米,形似弯钩、色泽金黄,尝起来鲜中略带一点咸……”

独具一格的解说词、娓娓道来的城市风韵介绍、细致周到的物产体验分享,这个提起青岛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的人叫孙树伟,一个用脚步丈量青岛将一街一景装在心中,纵情于山海之间的“金牌导游员”。

如果说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赋予了青岛得天独厚的山海风光,那孙树伟一定就是那个最会讲青岛城市故事的人。

“剩”者为王:热爱成就“最美的风景”

人乍闯红尘也许是不经意的,但人生的奋斗与收获,却是岁月长河中一道壮丽的风景。时光回溯至1989年,彼时的孙树伟是青岛故事队的一员,年轻的孙树伟热爱文艺,学过二胡、喜欢快板、相声、兴致上来还能说上几段数来宝、山东快书,但是,梦想离现实相去甚远,最终无缘再续这段“文艺梦”,只能进厂当一名橡胶工人。

偶然有一天,孙树伟看到报纸上刊登的一则全国首批导游资格证书的报考通知,那时毫无从业经验甚至对导游具体是什么概念都不知道的孙树伟莫名的被这条通知吸引,但240元的培训报名费让他打起了退堂鼓,那时他作为一名工人半年的工资,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经过几天激励的思想斗争,孙树伟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向母亲要这笔报名费,听了孙树伟的想法后母亲非但没有觉得他不务正业反而格外支持他,就在报名截止的前五分钟交上了报名费,也正是母亲的这份支持敲开了他导游职业生涯的大门。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还没有旅游的概念,导游主要为来中国参观的外国人或者回国探亲的海外华人服务,因此招考导游的门槛非常高,不仅要求报名者具备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好还要有点才艺,经过面试、笔试、试讲等环节层层筛选,最后才能拿到导游证。

“当时一共有100多个人报考导游证,通过率不超过20%,难度不亚于报考专业文艺团体。”因为培训班白天上课,孙树伟当时上班需要“三班倒”,为了不耽误上课,也不影响上班,他跟工友们换了班,一连上了三个月的夜班,白天去上培训班,平均每天只睡2、3个小时。凭借着超强的毅力,最终孙树伟以优异的成绩从培训班毕业,并成为青岛首批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的持有者之一。

好景不长,由于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国内旅游业陷入了短暂的低谷期,很多和孙树伟一样考出导游证在手里还没捂热的同学很多都选择了转行。但孙树伟并不气馁,他始终坚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每天一有空就到海边试讲导游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平均要练习3个多小时。

旅游的“空窗期”,也让孙树伟有了更多时间去熟悉了解这个行业,沿途讲解是导游工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导游员除了提供导游的服务,还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们的导游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许多拗口的词语或者本地方言,要转换成游客,特别是海外华人能够听得懂的词语。”孙树伟说。

没有专业的导游书,也不能像现在可以上网搜索,有的景点只有2、3行文字介绍,为了丰富导游词的内容,孙树伟曾多次骑着自行车到崂山采风,每次骑车加上往返需要十几个小时,半年时间,孙树伟的车轱辘印遍布崂山、姜哥庄的每一个村落,段家埠的果园、八水河的小店,倾心与“老崂山”交谈,不停的细心笔录,收集了很多书本上难以找到的历史传说, 先后整理出纯口语化的导游词20余万字。

积跬步,至千里。当国内旅游业回暖,孙树伟也凭借其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其独具一格的讲解风格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带团讲解的机会,也实现了从一名橡胶厂的工人到“金牌导游员”的华丽转身。

游历山海之间,讲好青岛故事

打破"游客一地不二游"的神话

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从业31年,孙树伟始终坚守本心,他觉得除了要讲好景点特色,还有一个责任是做国家的宣传员,热爱和讲好城市故事,把家乡的特点挖掘出来进行讲解,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青岛这座城市。

出于对工作的喜爱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每个景点他都会准备3—5种导游词,并根据不同的人群与需求进行相应的讲演,他常常在景点原有导游词的基础上,反复斟酌加工,根据自己掌握的独特信息,给故事赋予新意。

为了达到“故事讲完 车至景前”的效果,他还反复的步行测试景点、名胜的距离,依据车速、确定开讲地点及讲解语速。车停音落,让游客在沿途也能领略到他乡的神奇景色,由于解说风格独一无二又最动人心弦,不论是普通旅游团、定制旅游团,还是政务接待团,凡是听过孙树伟讲解的游客没有不对他竖大拇指的。因此,他被称为“最会讲城市故事的人”。

九十年代初,孙树伟接待了一批来自香港的游客,但因为语言交流不畅,导致他讲解的内容游客只听懂了10%。过后,他十分歉疚,为此,他克服了许多困难,用了近一年多的时间,就可以用粤语流畅的讲解山东全省的景点了。而且,他也成为了青岛当时唯一能教授含拼音在内的粤语老师。“自学粤语不为别的,只为对得起游客,”孙树伟说。

1998年,孙树伟所在的公司接到了一份来自新加坡的传真,点名要孙树伟带28位新加坡老师游览山东各地,并且强调,如果孙树伟不上团,他们就不来青岛了。孙树伟接团后,发现每个老师人手一部录音机,对他的讲解词边听边录。车到酒店,坐在前排的两个人对孙树伟说:“你还认识我们吗?”孙树伟疑惑地摇摇头。“3年前我们曾来过青岛,您是我们的导游。我们两人对您的讲解印象很深,回到新加坡后和同事说起您别具一格的解说风格,吸引了同事们极大的兴趣,这次我们20多位老师是特意组团向您观摩学习的,回国后我们要把录音放给上国语课的学生听,学习国语的同时还能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其中一位老师说。

在旅游届有个俗语叫“游客一地不二游”,对于大多人来说也是如此,旅过一次游的地方不会再去第二次,而孙树伟以别具一格的讲解特色以及真诚待人的风格,吸引了一批批“回头客”,其中有一家来自香港的游客28年间,找孙树伟导游了8次,对于孙树伟来说,这8次的相处也让他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从游客变成了家人之间的亲情关系。

其中一次,由于这一家人中的老太太想吃山东菜,又因为其在香港待了50多年,又怕吃不惯鲁菜,孙树伟就在自己的办公室亲自下厨,两餐共做了56道精品鲁菜和小吃招待客人,在此次行程结束,孙树伟送这批游客回程时,游客望着机场大屏滚动着的“好客山东”四个大字时,感动的说,“孙先生就是这四个字最好的写照。”

面对形形色色,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游客,孙树伟始终微笑真诚的去服务,对于他来说,语言有国界,但微笑却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每每遇到困难,他都会以微笑去面对,真诚的去接待。首批国家高级导游员,全国模范导游员……一项项荣誉加身,但孙树伟却说,“金杯银杯不如游客的口碑,金牌银牌不如服务的品牌”。

2004年4月,以孙树伟名字命名的"孙树伟导游工作室"成立了,这也是全国首个导游工作室,对于孙树伟来说,工作室的成立有着里程碑一样的意义,"如果别人说我是最好的导游,那么我感到很悲哀。应该有很多新人好苗子他们比我更有潜质,保护好他们,也就是保护好导游事业。可是现在由于导游业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负面的影响使得年轻导游的信心受挫,而另一方面导游没有基本工资,使得很多苗子因缺乏安全感而中途退出,我感到很痛心。"孙树伟说,"我希望通过工作室,把优秀的苗子先召集起来,给他们一定的保障,然后再把他们培养成品牌导游,在游客中重树行业形象。这样年轻的导游既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导游事业,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整个社会的导游业回归理性。"孙树伟满怀憧憬的说。

截至目前,孙树伟导游工作室先后培养出了十一位省、市级导游大赛冠军和百余名各级大赛十佳导游。他们已经成为青岛市政务接待和2008奥帆赛、2014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合峰会和中国海军节等重大活动接待的中坚力量,孙树伟导游工作室也因此先后荣获“山东省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以及“青岛市十大旅游服务名牌”、“青岛市服务名牌”、“山东省旅游服务名牌”和“山东省服务名牌”等荣誉,成为山东省旅行社行业唯一的大满贯服务名牌。

旅游界跨界大王:好导游既是杂家也是专家

一界名嘴还对美食情有独钟,鲁菜细分为孔府菜、济南菜和胶东菜三大菜系,以前,青岛菜被笼统地划归到胶东菜中,“实际上青岛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融合了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菜品的特点,还吸纳了一些淮扬菜精湛的刀工,因此应该提倡‘青岛本邦菜’的叫法……”

说起鲁菜,孙树伟如数家珍,青岛的渔家宴、济南的饺子宴、曲阜的孔府宴、泰安的豆腐宴……其烹饪手艺也有口皆碑,在朋友圈内被公认为“烹饪高手”,还曾获得青岛市的“民间厨神”称号。央视在青岛录拍青岛特色美食时,孙树伟全程跟拍介绍推荐当地美食,偶尔还要掌勺上阵,其手艺令很多人称赞不已。

孙树伟还多次在山东省及全国的厨艺大赛中屡获佳绩。台湾《远见》杂志将其制作的十多道菜品,作为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向台湾读者的特别推介。央视《消费主张》还将其以“民间厨神”为专题,介绍给全国的电视观众。作为2018年上合峰会的“国宴”美食评审,在青岛上合峰会期间,孙树伟作为央视的直播嘉宾,向全国观众介绍了青岛的旅游和美食元素。

白驹过隙,31年仿佛弹指一挥间,双鬓银亮的发丝染白双鬓,对于孙树伟来说,不变的始终是那颗对沿途风景热爱的心,一路走来,一路收获,这个旅游业的“斜杠先生”用坚守“导”出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