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城市观察|寻找中国企业改革的青岛“策”
青岛
青岛 > 企业 > 正文

山东城市观察|寻找中国企业改革的青岛“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过去,中国近现代企业从无到有、从继承到创新的历史,也是一段“改革”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记录。

然而正如时间不可逆转,企业的发展进程同样是一条前行不可退的路径——主动改革,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今,在重创之下亟待恢复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细胞的企业,也是经济生长力的载体。中国企业是尤为特殊的群体:它们成长于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更早地成功应对了疫情带来的冲击与考验,也形成了更为清晰的改革观。

9月25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青岛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企业改革50人论坛暨创意青岛大会”在青岛举行。“以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新动力 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主题,再次展现出中国企业之于改革的使命感与行动力,而此次大会的举办地青岛,也再次成为中国企业探究改革路径的焦点。

率先思考新定位的思想意识改革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对中国经济来说,狂风骤雨或许是一次次人为不可控的“自然现象”;但对于在这片海洋中的生命体——企业来说,狂风骤雨更像是一场场“优胜劣汰”的时代大考。

年初的疫情,既是全球企业共同面对的一场暴风雨,也是中国企业的“生存战”。

“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一次次大范围的讨论中不断被深化,但抽丝剥茧,其本质仍是“改革”二字。

整体来说,这意味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扩大内需、刺激国内需求消费市场增长,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落脚到企业来说,则意味着更具象化的改革:企业家思想意识的改革,企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青岛,曾是一片诞生了海尔、海信等优秀企业的热土,也是一片供张瑞敏等优秀企业家成长的舞台,更是一片滋养着无数企业改革样板的沃土。

如今,本届中国企业改革50人论坛再次选择青岛,背后的深意不言而喻——在双循环新格局中,青岛是国内率先思考新定位的城市之一,“双节点”城市定位让青岛在双循环格局中有了更多关于城市发展的感悟,而海尔、双星等企业率先拥抱工业互联网的经验做法,也让青岛在企业改革中有了更强的话语权。

“创意青岛大会”又令这场大会更具青岛特色。搭建一个供国内外企业家、投资者、专家学者交流互动、为青岛城市发展出谋划策的平台,是青岛近年来的“固定动作”之一,越来越多的平台,正在让青岛本身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大平台。

夜色青岛 图片来源:摄图网两个“双节点”重新定义改革

继续用好改革这一关键一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而新发展格局的构成者或者说是关键元素,正是企业。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细胞,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主体。企业家要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落脚到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格局与城市定位息息相关,城市定位服务于发展格局,并决定发展格局的方向。

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要求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特别要求青岛发挥港口门户城市的优势。

“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青岛在时代重任下的探索的目标定位。“这就使得青岛既是内外循环的‘双节点’城市,又是国内南北、东西大循环的‘双节点’城市。”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表示。

从内外两个循环看,对外,青岛是东向日韩、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亚欧大陆的重要节点城市,上合示范区是推动上合组织18个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边合作的开放平台。青岛是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是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出海口,在统筹内外两个循环中,就有了“双节点”的价值。

从国内大循环看,国内大循环必然是打通南北、东西互济的循环。通过这样的循环,推动我国经济南北、东西的区域均衡发展,从而释放内需的空间。通过大循环,北方将进入一个较快增长阶段。青岛,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又是长江以北地区第三大城市、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在打通南北东西的国内大循环中,具有“双节点”作用。

相较于国内大循环,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的青岛对“国外大循环”或许更加熟悉。无论是青岛企业还是青岛企业家,关于“对外开放”都已经积累了十足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开放观。

如今,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对内开放”的战略地位被提高,面向国内市场,如何提振内需、激发国内市场活力,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青岛乃至中国企业改革的重点领域。

而从城市角度来说,新城市定位下持续深化企业发展环境改革,为改革中的企业提供更“舒服”的营商环境,也成为城市主政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说改革是关键一招,那么创新,则是改革的关键一招。

创新图强的中国企业与中国城市

创新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因素。而对中国企业来说,“创新”或许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产业基础薄弱,想要实现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依靠进口技术绝非长久之计。在那个时期,“创新”成为了企业生存的必需。

如今,现代工业体系完备、发展迅速的中国要想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创新”依旧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建设创新型企业。创新、创新、创新,创新的使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迫。”王清宪表示,“创新能走多远决定了我们的经济能走多远,决定了我们的国家能走多远,当然也就决定了我们的企业能走多远。”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创新的方向会是什么?

答案呼之欲出:工业互联网。

今年5月举行的全国两会,再次将新基建、工业互联网推到更高的战略地位,“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工业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中国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给出的“中国答案”。

在这其中,拥有世界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青岛,率先打开了企业拥抱工业互联网的大门。

目前,青岛已认定海尔空调胶州互联工厂等33个智能(互联)工厂、青啤五厂数字化车间生产系统等81个数字车间和特锐德KYN28柜自动化生产线等236个自动化生产线。未来,青岛还将推动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平台;打造1个国际领先、10个国内知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助力企业拥抱工业互联网,仅仅是青岛为企业创新优化环境的一部分。共同建设中国北方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基地,才是青岛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的新生态。

“了解企业、了解企业家的城市”青岛,正在以“4+1”发展环境(“4”,就是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1”,就是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互动、耦合),在打通营商环境淤点痛点的同时,与企业、企业家共建中国北方经济新增长极。

成全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就是成全青岛发展。“我们认为,成全企业家的创意创新创造,就是成全一个城市的发展,尊重企业家,就是尊重市场规律。”青岛让企业提出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蓝本,市委、市政府进行顶格倾听,坚持对企业家的创意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为聚合更多青岛城市“合伙人”,9月25日,作为中国企业改革50人论坛暨创意青岛大会的重要部分,由青岛市社会组织总会等100多家行业协会商会组成的青岛市行业协会商会联盟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

这一联盟诞生的创意,来源于今年5月,青岛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了《关于更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作用的意见》,围绕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市发展改革委持续加强与深圳、上海等先进城市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提出组建全市行业协会商会联盟的创意,并联手市民政局、市社会组织总会,将创意付诸实践。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企业,其发展历程亦是一座城市发展路径的浓缩。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考验着一家企业的同时,也在考验着一座城市。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为企业提供创新舞台的,一定是城市。

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是企业答好时代考卷的笔,发挥创新图强的精神,又是企业用好改革利器的的必要前提。在这其中,城市,既是考场,也是答卷。

在当下,有关部委领导、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大型企业负责人汇聚青岛,既是立足企业改革发展全局,为中国企业改革发展汇聚智力资源、贡献力量;也是一场立足在更高层次、更大空间谋划青岛、设计青岛、发展青岛的盛会。我们也期待着,未来的青岛,能够为中国企业改革提供更多青岛经验,在为企业改革贡献一片沃土的同时,成就一座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