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沧区“十三五”如何打造“宜业之城”
青岛
青岛 > 企业 > 正文

看李沧区“十三五”如何打造“宜业之城”

原标题:念好“稳字诀”,看李沧区“十三五”如何打造“宜业之城”!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顾举世瞩目的“十三五”,凝望备受期待的“十四五”,十四亿中国人的希望与梦想交织在2020。

随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确立,青岛以“双节点”定位重新出发,作为中心城区,以“宜业宜居宜身宜心”为主旋律,李沧区也站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十三五”期间,李沧区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格局,新经济业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崛起,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考验。

“宜业”,是李沧区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所在。打造“宜业”的城市,意味着要为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为有需求的人才提供更有力的就业帮扶政策。更重要的是,李沧区作为青岛市“去产能”重点区域,还担负起“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安置”的重要任务。

念好“稳字诀”,是李沧区面对这个不平凡的“十三五”,交出的一份打造“宜业城市”的答卷。

稳就业:“跟进式”公共就业帮扶体系的李沧探索

从国内大环境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就业政策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5年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规模累计超过6000万人。

在这稳增的就业基本盘中,李沧区以独具特色的“跟进式”公共就业帮扶体系,在5年间累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1万人次,同比增长50%;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次,同比增长107%。

何谓“跟进式”?李沧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讲了一个故事。

受疫情影响,王斌在今年年初被迫与所在单位解约,然而,在街道办理失业登记后不久,王斌就接到了李沧区人社部门打来的电话。

“作为全市人社智能公共服务平台试点,李沧区在试运行的智能平台上收集了青岛艾普智能仪器有限公司的招聘信息:年薪8万至20万的销售工程师,电气自动化等工科类相关专业,有销售相关经验。而王斌办理失业登记时,他本人的专业、从业经历等信息,也一并提交到人社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李沧区人社局青年见习工作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岗位信息精准匹配,王斌与青岛艾普智能仪器有限公司完成了对接,既帮助了王斌的尽快再就业,又为企业解决了人员紧缺的问题。

可以说,李沧区的“跟进式”服务,从信息登记时就已经开始。

“通过人社服务专员‘点对点’上门服务、利用人社智能平台和企业微信群‘键对键’沟通交流等线上线下渠道,对辖区企业用工需求进行摸排,累计收集400余家企业招聘信息,涉及180个工种、1.4万余个岗位。”李沧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沧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包宏介绍说,“此外,还积极搭建‘校企合作’长效用工模式,接连组织开展了12场网上‘春风行动’,着力提供‘不断线’‘不打烊’的就业服务,构建起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网格化、闭环式跟进服务模式。”

稳安置:解决“老师傅”再就业的后顾之忧

“在青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进程中,李沧区的贡献功不可没。”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信研究国研智库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万祥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而作为青岛市去产能的重点区域,李沧区在着力构建新动能产业平台的同时,也面临着“腾笼换鸟”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其中,去产能的企业中,职工的安置问题是关键。青岛市推进的110家搬迁企业,李沧区就占到了55家。这些“老师傅”们有专业技能,却苦于年龄和技能等不对口,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几年前,曾在青岛钢铁集团工作的徐守涛因企业搬迁成为一名分流职工,面临着再就业的压力,一筹莫展之际,他参加了区里专门为转岗待业职工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并考取了电工的职业资格证和上岗证。后来,在李沧区专门为安置职工举办的招聘会现场,徐守涛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在徐守涛居住的老城区,曾有上百家钢铁、化工、印染等传统企业。在企业搬迁转型过程中,全区3655名“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再就业问题考验着这座老城区。

为此,李沧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就业创业扶持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做好“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制定了3大类11项政策。通过开展专场招聘会、落实一对一跟进帮扶等措施,2700名有就业意向的分流职工全部实现再就业。

而李沧区的“‘去产能’职工就业安置新模式”也被评为全市机关优秀工作成果二等奖,并荣获全省政务信息联系县第二十八届网络年会一等奖。

稳服务:“企业吹哨,人社服务专员报到”

今年年初,疫情的出现令不少企业面临着复工复产难的问题,也催生出了“企业吹哨、专员报到”的“一对一”式服务模式。

以李沧区为例,疫情期间,李沧区人社系统为重点园区、规上企业、吸纳10人以上就业企业和发展潜力大的初始初创企业指定1名人社服务专员,“点对点”上门服务,“面对面”宣传政策,“键对键”跟进解忧,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好复工复产面临的防疫物资短缺、招工难等问题。

但事实上,对李沧区来说,这一制度却并非今年才有的新鲜事物。

去年12月,青岛海通制动器有限公司对人社政策不够了解,且一直存在招工难、留工难痛点。接收到这一信息后,李沧区人社服务专员前往该公司现场调研并研究商讨出了一份解决方案——向青岛海通制动器有限公司发放了《李沧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汇编》,并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职工就业补贴、企业稳岗补贴、在岗职工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进行了详细讲解,针对申报流程、所需材料等具体事项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了手把手操作演示;李沧区劳务市场相关负责人就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和劳务市场用工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与青岛海通制动器有限公司初步建立了劳务招工和技能院校定向实习意向。

人社服务专员走访时,还现场指导青岛海通制动器有限公司申请了7.8万元的稳岗补贴。

青岛海通制动器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几位人社服务专员的到来,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政府部门对企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进一步明确了人社政策的普惠性与实惠性,为我们公司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信心。”

据介绍,像青岛海通制动器有限公司这样接受人社服务专员提供“一对一”解决方案的企业,李沧区还有千余家。

目前,李沧区组织117名人社专员建立了106个网格群,搭建起专员管理、专员服务企业和专员服务社区“三级”服务网络,为全区17个重点园区、720家四上企业、973家吸纳10人以上就业企业和119个社区分别指定1名人社专员,跟进提供就业创业、用工招聘、人才服务、技能培训、劳动维权及社会保障等服务。及时摸清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对简单问题第一时间帮助解决,对复杂问题坚持顶格协调顶格推进会商解决,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闭环式人社服务体系,累计帮助解决各类问题1600余个,畅通了人社服务和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除此之外,李沧区人社系统还针对有需要的人群提供职业技能提升服务。

看李沧区“十三五”如何打造“宜业之城”

今年以来,李沧区已通过智能平台精准筛选出2020年以来新招用员工企业329家、符合以工代训补贴申领条件的辖区企业927家,成功为671家企业11808人开展技能培训,发放补贴431.4万元。

“十三五”期间,李沧区已累计组织各类人员参加技能培训32238人。同时,出台新旧动能转换技能人才支撑计划,成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与区内17家职业培训机构、4所驻区高校签约合作,有效推进资源整合、校企结合、工作联合。

值得一提的是,为打造“宜业之城”,李沧区还在强化劳动维权保障与加强基层人社平台规范化建设中“苦练内功”。

2016年以来,劳动保障监察局累计受理投诉举报案件2610件,办结各类转办件8116件,按期结案率达到100%,帮助3681名劳动者追偿工资、经济补偿等各类劳动报酬1543.32万元,补缴社会保险3462个月;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累计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495件,审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451件,为劳动者追回案款4486.2万元,有力保障了全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大局。

李沧区已经组建起22人便民服务小分队,通过全程网办、帮办代办、预约上门、免费双向快递等方式,54项“一次办好”事项全部打通“零跑腿”路径,累计为5.6万人次上门办理养老待遇资格认证。

站在“十三五”胜利收官时刻回望过去,李沧区俨然搭建起一个“宜业之城”的李沧样板;立足“十四五”伟大开局时刻展望未来,李沧区仍然以坚实的步伐,守护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奋力开拓出一条“宜业宜居宜身宜心”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始终以人民需求为核心的李沧区,即将迎来令人振奋的“圆梦时刻”——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将更加幸福,更加愉悦,更加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