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进出口5719.6亿,青岛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外贸进出口5719.6亿,青岛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原标题:青岛市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青岛市围绕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化大都市目标,深度融入国家开放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优发展环境,按照贸易投资融合发展、国际双向投资合作提质增效的发展模式,积极构建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深度融合开放新格局,全市对外开放平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全省的引领示范效应不断增强,全市各项涉外经济指标在全省处于优势领先地位,已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

外贸进出口5719.6亿,青岛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市发起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着力打造大贸易、全链条的外贸发展生态链条,推动全市外贸实现稳增提质。外贸进出口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今年1~11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5719.6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7.5%,出口3425.9亿元、增长13.1%,进口2293.7亿元、增长0.2%,进出口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7个和0.2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全市进出口6200亿元、增长5%左右,比“十二五”末净增184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8%左右,2017~2020年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今年1~11月,民营企业进出口3711.3亿元、增长17.5%,占比64.9%、较“十二五”末提高15.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实现进出口增长18.9%,占全市比重68.9%、较“十二五”末提高7.8个百分点。

外贸主体队伍持续扩大,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超过2万家,较“十二五”末增加近5000家。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成效显著,与225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贸易伙伴较“十二五”末增加2个。对东盟、欧盟(不含英国)、美国前三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25.7%、9.9%和9.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7%。

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海关总署批复。铁矿石保税混矿、保税现货原油交易“直销”模式、橡胶期货保税交割等贸易迅速发展。跨境电商综试区快速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年均增长50.05%,开展跨境电商及相关各类业务的市场主体数量增加到6000余家,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唯品会、考拉海购、京东等大型进口平台和东北亚跨境电商中心仓、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相继建成运营。发挥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物流通道优势,加快发展对日韩跨境电商。青岛市公共海外仓获评“山东省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数量占到全省的43%。

获批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成为国家级“试验田”,编制青岛市《实施方案》,确保国家“规定动作”全落地、青岛市“自选动作”有实招、特色“加分动作”出亮点。服务进出口平稳增长,预计2020年全市服务进出口约856亿元、增长约2%。

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稳居先进行列,在最新一轮商务部示范城市综合评价中,青岛市居全国31个示范城市第6位,继续保持先进行列。预计2020年全市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43亿美元左右,较“十二五”末增长77%左右,累计登记注册服务外包企业1600余家。招引服务外包头部企业落户青岛市,鼎韬、浪潮等头部企业带动本地传统服务外包要素资源融合创新发展。

培育建设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6家,其中国际合作与项目发包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整合了国际国内接发包企业信息,实现价值倍增。发挥青岛市对日信息技术外包特色,建设中日软件服务产业促进中心平台,有效推动服务外包产教融合、业态集聚、人才供给、订单众包一体化发展。

国际双向投资平稳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市全面发起“双招双引”攻势,建立市领导顶格推动重大活动招商机制,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制定2019~2022年“双招双引”方案,推进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招商,连续两年获得全省专项考核第一名。利用外资稳居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一梯队,预计2020年完成利用外资59亿美元,五年间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100个,实际使用外资323亿美元,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300亿美元的目标,年均实际使用外资总量占全国4%左右。引进内资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引进总投资过亿元内资项目2950个,引进内资8100亿元。

完善现代产业精准招商政策体系,聚焦重点产业链体系,外资引进、国企引进、民企引进、平台升级、区市招商、人才聚集等6场“攻坚战”,推进投资促进市场化、投资环境法治化、招引服务科学化、招引渠道全球化、工作落实责任化、项目促进顶格化等6类改革措施。开展“千企招商大走访”精准招商,2017年以来,各区市、各部门累计走访企业26852家,其中走访世界500强1303次,国内500强1264次,促成新增签约项目1545个。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升级,预计全市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90亿美元、占比59%左右。

深化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合作,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市投资设立外资项目87个,一汽大众发动机、空客直升机、益海嘉里食品工业园、青岛能源华润燃气、意才财富管理、地铁融资租赁等项目相继落户,涉及飞机制造,整车制造、轨道交通、清洁能源、金融、商业等领域。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拓展青岛市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能力,青岛企业境外上市募集资金超过20亿美元。

对外投资稳定健康有序发展,预计全市“十三五”期间对外投资累计280亿美元,超额完成15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累计在全球112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投资企业(机构)1764家。“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成效明显,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53.16亿美元、年均增长96.8%,其中投资过亿美元项目15个。青岛市企业加快全球战略布局,海尔、海信、双星等企业先后并购美国通用白电、意大利卡迪家电、斯洛文尼亚古洛尼家电、韩国锦湖轮胎等国际知名品牌,年海外营业收入超过10亿美元。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成效明显,5个园区纳入商务部重点境外合作区,海信南非家电产业园和瑞昌棉业项目入选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与中非发展基金联合发布的中非经贸合作典范项目。对外承包工程做大做强,预计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五年累计完成180亿美元。外派劳务合作平稳发展,全市完成外派各类劳务人员五年累计达3.9万人次。

发挥开放平台引领示范效应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着重发挥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重要节点作用,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国家大开放格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支持下,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先后在青岛市成功举办,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被纳入国家开放战略,青岛市被赋予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重任,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市场采购贸易三项试点成功获批,全市成功获批1个、整合优化3个综合保税区,全市各类对外开放平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全省的引领示范效应不断增强。

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宣布:“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2019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市建设上合示范区。“五大中心”建设成果丰硕,批复以来已建成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开行国际国内班列17条;高标准建成3万平方米青岛·上合国家客厅,已先行入驻15家国内外商协会,常年展示17个国家600多种商品;累计签约落户67个境内外项目、总投资1500亿元;今年11月,上合示范区20个总投资576亿元的项目集中开工,6个总投资456亿元的项目签约落地;成功举办青岛“一带一路”国际青年版画邀请展、上合组织国家国际象棋团体锦标赛、马拉松赛、俄罗斯电影周等文化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东亚海洋博览会等海洋合作展会。

建立部省市协作机制,省、市两级分别成立上合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上合示范区管委,实施“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模式。政策创新不断强化,司法部支持上合示范区建设“全国首批上合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交流合作基地”,科技部支持青岛市与上合组织国家开展技术转移合作,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青岛试点10项外汇政策,青岛海关出台17条支持上合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省政府在全国首创“负面清单制”向上合示范区授权,青岛市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批支持上合示范区在市场集聚、国际贸易、人才引进、金融创新等方面发展的鼓励政策。

深入开展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2014年以来,国家层面向全国分6批复制推广试点经验,青岛市按要求在全市、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了前5批、218项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和学习借鉴,目前青岛市正在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第6批、37项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