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衰落对青岛的警示
青岛
青岛 > 政务 > 正文

2020年,天津GDP跌出前十,基本成定局。

北方城市中,除了地位特殊的北京,天津和青岛一直是代表城市。如今,天津断崖式下落,青岛苦苦支撑。也难怪,很多媒体讨论中国经济时,“东西差距”的热度已被“南北差距”超越,北方如何起势成为关注焦点。

青岛和天津有诸多相似之处。均是港口城市,都曾是工业强市,也都拥有一个国家级新区。此外,还都进行着痛苦的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窘境。

这两年,青岛将目光投向南方,虚心“取经”,“学深圳 赶深圳”、派干部到上海专业体悟服务业发展,等等。

在关注南方城市成功范式之余,青岛的余光也该向北方瞥上一眼。天津走过的弯路、遭遇的坎坷,或许能给青岛带来不少有益的思考与警示,避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本文转载自/©青小岛(ID:QingXDao)

撰文/©青山子

编辑/©清流

投资能否拉动经济有效、长期增长

投资,是着眼未来。

但是,投资真能为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吗?天津书写了一个反例:固投高并不一定能回报高。

2007~2011年间,天津投资增速保持在每年2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4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而高速增长的投资也为天津GDP带来了每年增速超过15%的“繁荣”景象。然而,2012~2016年,随着投资增速从18.5%腰斩至8%,天津的GDP增速也从近14%降至9%左右。

在投资数额下降后,GDP跟着滑落,说明前面的投资没有在预期的未来见到成效。这里,还要警惕过分看重投资的负效应:由于固投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容易让城市陷入投资依赖,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

天津的固投没能起到撬动未来的效果,起码有两个原因。

一,大量资金投入了传统产业。比如2009年,天津曾发布消息:打造世界级重化产业基地,投资预计8000亿元。历史的进程,很快让天津的宏伟计划“翻了车”,反而成为沉重的转型负担。

二,摊大饼式的发展思维。铺开城市规模,盲目扩大企业规模,GDP上去了,但发展质量没提高。

投资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投什么。所以,看投资数据,不仅要盯着数额和增幅,还要看质量。投资什么领域,极度考验城市主政部门的眼光,一旦决策偏差,未来会酿成无穷苦果。

2020年前三季度,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投资增长49.1%、现代金融服务投资增长42.8%、高端装备投资增长16.6%。

这样的数据,对城市更有价值,也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

城市的衰落都是从工业滑落开始

前两天,有自媒体盘点了“近十年中国GDP排名下滑最大的十个城市”。10座城市,东北和山东占绝大多数。

它们的GDP下滑,可以总结出一个共同点:工业滑坡。

榜单中GDP排名下滑75位的枣庄,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18亿,2019年降至736亿。再如泰安,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1099亿,2019年为1036亿,缩减63亿。

与之形成反例,排名上升快的城市,工业几乎都取得长足进步。安徽滁州,此前为农业大市,没有什么名气。近十年,其工业增加值由原先的约300亿,猛增到2019年的1400多亿。

天津也是这一规律的受害者。

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2013年到2019年之间,天津第二产业受到环保风暴巨大冲击。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14370.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276.68亿元,增长12.7%。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14104.2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69.18亿元,增长3.2%。

可以说,天津断崖式下滑的根源在于产业链低端,加上凛冽的环保风暴没有给“腾笼换鸟”喘息的时间,直接伤及了经济结构。简单说就是“旧鸟换出去,新鸟没进来”。

天津的苦涩,青岛也曾品尝过,尤其是2018年前后。好在青岛工业虽出现滑落,但没有天津严重,因此青岛的GDP排名留在了全国前15名内。

年初网上流行一句话:疫情爆发,我们才知道工业有多重要。

这里所指的工业,很显然是高端或者高质量的工业。

本轮疫情,从经济角度看,为举国上下来了一场“工业再教育”。所以,年底中国明确表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前些年过度强调服务业的纠偏。服务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后一个阶段,但现在的中国,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像北京、上海或深圳,拥有雄厚的基础,能挺进服务业。

青岛《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重塑制造业新优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保持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这句话含义深刻,“重塑”、“再造”等字眼已经表明了青岛工业面临的困难局面。

对于青岛而言,工业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不是殷鉴不远,而是本身就是吃亏的典型。工业是强市之基,不仅要高调地喊,更要落到实处。

城市需要持久的

深入人心的新工业经济IP

现在提起天津工业,很难找到一个代表性品牌(或许,不少人能想到“康师傅”)。缺少顶级品牌,是天津工业困局的一个缩影,也使天津在中国制造中的存在感下降不少。

相比天津,虽然“五朵金花”已经提了20多年,也遭遇一些网友类似“青岛除了五朵金花就没有别的品牌”的嘲讽,但青岛的优势在于,始终想方设法维护这一来之不易的品牌,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不管外界如何评价,“五朵金花”依然是青岛经济的“大腿”之一。

12月12日,青岛启动以“青岛向心力”为主题的青岛制造品牌盛宴——2020年青岛品牌日电商直播嗨购季,100余个青岛品牌抱团亮相主流电商平台,并聘请张泉灵担任“体验官”。

据报道,当天总销售额2.95亿元。数额不是很多,但通过此类方式,与主流电商合作,向年轻人靠拢,能进一步强化青岛品牌和青岛制造的渗透力,让其更加深入人心。

数据显示,通过直播助力,青岛品牌店铺流量同比提升32%,部分店铺已过百万流量。

青岛不能永远停留在“五朵金花”的荣光里。“五朵金花”可以为城市带来长久的荣誉,但没有新的金花或者说新IP涌现,青岛制造则难有新突破,这将是城市的失败。每一个时代,应该每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企业。

在本次品牌日活动中,已依稀可见新金花的身影,比如独角兽企业有屋科技。

青岛打造制造业的新IP,实际上就是要在新经济领域有所作为。

今年8月,青岛公布2020年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名单,中车四方股份等全市42家企业入选。其中,制造业企业20家,服务业10家,农业12家。

无论是发布名单还是电商直播,青岛的努力肉眼可见。

产业链“孤立”

一体化发展不及预期

作为紧靠首都的直辖市,天津的尴尬处境似乎有点不可理解。除了自身原因,另外两个因素也不容忽视。

首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虽然天津拥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但承接的北京产业转移以及非首都功能不及预期。

2015年,天津曾明确将从总部机构、金融机构、行政事业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8个领域承接非首都功能。可实际上,许多机构后来奔向了河北雄安等地。

另外一点,天津与周边区域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无论是北京还是天津,国企多,要素流动性相对较差,造成区域跨区域的产业链不完善,经济融合度不够、活跃度不高。这与上海和周边无锡、苏州等城市的良性互动形成巨大反差。

天津的产业链的“孤立”是青岛面临的难题,也是正在极力避免的。

去年初,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已经出台了顶层设计,青岛与周边五市,已经开始从交通、金融等多个方面破圈。

今年以来,青岛牵头建立胶东五市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建立“3+N”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与周边城市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牵头成立30多个联盟,签署40多个合作协议,不搞同质化竞争“,”打通梗阻,放大合作效应,给各个城市带来机遇。

政府打破壁垒只是第一步,今后要给市场留足空间,让企业唱主角。相对于行政手段,市场化的融合以及推动的一体化,更加无孔不入,也更活跃。

未来的竞争,不仅是城市间的竞争,更是城市群的较量。

北方城市重新洗牌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新贵”城市,但如果没有老牌城市的重生,北方算不上真正的复兴。天津、青岛,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