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破题前路上的8个困难与问题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破题前路上的8个困难与问题

新一年拉开大幕,站在“十四五”的开篇,面对城市发展格局重塑的新机遇,青岛发展的新目标逐渐浮现。

2021年1月12日,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市人民会堂开幕。代市长赵豪志代表青岛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2021年青岛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十三五”期间以及2020年青岛相关工作的同时,也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以及2021年主要工作安排。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肯定成果的同时,青岛城市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

从抓实经济发展到成全企业与企业家,从重视产业到强调科技创新,从推进项目落地到赋权改革,从深化开放到实现区域联动、补齐基建短板。面对城市前进路上的困难与问题,青岛正努力寻求突破。

图片

如何稳住经济基本盘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全国乃至全球经济表现蒙上了一层阴影。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城市经济实现复苏。青岛,同样也在努力摆脱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但正如报告所阐述的,“受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有的经济指标未达预期。”在青岛继续前进的过程中,最先要做好的就是经济工作。

为此,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到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率先走在前列”。其中提到,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这意味着,青岛在经济发展层面,不仅要提高数量,还要注重质量。

2021年,青岛提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外贸进出口增长3%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左右”的发展目标。显然,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稳定他们的发展,也会保证经济指标实现高速且高效地增长。

面向新发展阶段,青岛又该如何在稳住基本盘的前提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或许就像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多次在公开场合所说,以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一座城”,通过资本的积蓄、创新的汇聚、市场主体的快速成长,为城市未来发展赋能。

与资本息息相关的便是市场。围绕增强市场活力,青岛提出要在2021年加快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建设,持续开展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培训活动,争取新增上市公司10家以上。以资本的力量助推城市发展,以市场的逻辑激活城市发展潜力。

同时,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日韩消费专区、9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一系列结合青岛自身实际所作出的长远规划,也将在进一步挖掘消费与进出口潜力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青岛经济发展的层级跃升。

如何真正地成全企业与企业家?

2020年的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企业”一词共被提及134次,足以见得青岛在过去一年中对于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视;而在2021年的报告中,“企业”一词出现了67次。虽然数量变少,但“企业”一词前,搭配的多是“鼓励”、“支持”、“满足”等体现主观能动性的词语,足见青岛对企业和企业家的尊重与诚意。

过去一年间,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多次提到“企业是激荡城市发展最大的活力源泉,成全企业家就是成全青岛高质量发展”。显然,站在“十四五”的崭新开端,青岛就是要继续通过构建既“亲”又“清”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和企业家做好服务。

毋庸置疑,企业家是一座城市最为宝贵的财富,是城市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通过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将有助于推动城市形成良性发展生态。同时,通过为企业家站台,也将营造出让企业家舒服舒心的环境。

毕竟对于企业和企业家来说,真正具有吸引力的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前景,更重要的则是城市对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视程度,只有让企业和企业家产生归属感,他们才会愿意留在青岛,为城市发展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与企业息息相关的表述一方面是成全企业和企业家发展,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则着重体现企业在引才聚才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企业放到城市招才引智的重要位置。

劳动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来完成。愈加重视人才工作的青岛,在2021的主要工作目标中,也明确提到要“力争引才聚才25万人,建设人才荟萃的青春之岛”。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靠政府“真金白银”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更要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完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实行人才服务“一站式”办理,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打造培育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

图片

怎样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根基还需要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在作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赵豪志直言不讳地说道。

在今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产业”一词提及了74次,反映出了青岛对于发展产业的重视。同时,也表明青岛接下来将以打造产业集群的形式,聚力做大做强城市发展关键领域,从而推动全产业协同发展。

譬如基于海洋这一特色领域,围绕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青岛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其中明确提到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提升涉海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等产业。

同样,工业互联网作为青岛重点发展的一个产业,实现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发展目标,必然需要有工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融合。

对青岛来说,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要聚力做大做强十三条产业链,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可以看到的是,青岛这13个重点发展的产业均属于新兴产业的范畴。

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也曾在公开场合提到:“疫情冲击下,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都在加速重构,这是创业者的机遇。青岛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13条产业链,这些恰恰就是位于当前产业最前沿、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领域,也是最能感召资本投入、最受资本看好的领域。”

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一方面确实需要提升产业和产业链的发展效率与延展长度,另一方面同样也要打好科技创新这张“王牌”。

如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岛要抓住发展的“牛鼻子”,一方面要把握产业链重构的机遇,另一方面也要走好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

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青岛提出要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对青岛来说,实现这一目标的挑战确实不小,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成功。

目前来看,科技创新在青岛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21年重点做好的九个方面工作中,排名第一的便是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水平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和创业城市,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将这一工作分解来看,分别是通过支持重点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通过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医疗机构建设省级、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中心;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为科研项目及科研人员提供充分的支持。

其中的数据是最直观的体现,加快建设4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以及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600家等一系列数据的背后,体现的是青岛在接下来的一整年里将重点攻坚的领域。

以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将进一步吸引优质要素的汇聚,并通过科技创新倒逼城市向前发展。

图片

“项目落地年”如何实施?

在此前召开的青岛经济会议上,就已将2021年明确为“项目落地年”,当时提出,必须狠抓工作落实,着力在项目建设上体现落实,推动“双招双引”项目更快落地,把各项工作项目化,用抓项目的方式推动工作落地,瞄准关键领域、关键问题,聚力攻坚、攻出实效。

而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提到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围绕推动项目落地,青岛提出要从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做好项目谋划筹备以及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三方面进行工作推进。

项目落地为一座城市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投资。与2019年相比,青岛2020年固投增速有所放缓,且在投资中工业投资比例不高。这就意味着,青岛需要更多投资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的落地,为城市发展助力。

具体来看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描述可以看到,积极推进总投资5050亿元的20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当这些项目真正落地后,一方面可以为城市带来城市整体配套设施的提升。同时,这些重点项目也将成为青岛迈向国际化大都市、加码“双招双引”的重要支撑。

而在“项目落地年”,政府服务效率无疑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图片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在哪?

搞活一座城,首先要搞活关键的人。对于进入“项目落地年”的青岛来说,这句话格外适用。

项目引进只是推动项目落地的前期铺垫,真正将这件事情做到实处还需要有“人”来进行推动和落实。围绕着推动城市实现高效发展,青岛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建设高效政府。

高效政府怎么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三化一型”素质,创造性地运用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开展工作。坚持顶格协调,深化流程再造,推进政府机关职能优化、协同高效。大力倡导雷厉风行、实在实干的工作作风,快落实、办实事、求实效。提升一线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和工作效能,将抓落实压力传导到执行“末梢”。加强工作督查,形成闭环管理,强化追踪问效。完善激励和容错免责机制,激励政府工作人员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汇聚起“燃烧激情、建功青岛”的强大动力。

对青岛而言,优化政府治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不仅可以做好项目落地与推进,也将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青岛营造更加良好的政商关系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

寻找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突破口

与改革相伴的,始终是开放。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作为开放前沿、试验田的青岛,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和经验。频频叠加的国家战略也让青岛站到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如何让青岛更好地发挥“双节点”价值,是留给城市主政者的一道核心议题。

在青岛“十四五”规划中,已经将青岛的定位明确为开放门户枢纽,要发挥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尤其是随着RCEP的签署,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加快推进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打造面向RCEP成员国开放发展的重要支点将成为青岛接下来要重点做好的工作。

在深化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青岛也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结合即将转场运营的胶东国际机场,青岛需要进一步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加速融入国际发展新格局。

对内,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要借势深化与沿黄流域重点城市合作,发挥创意黄河现代服务业联盟作用,加快建设黄河流域开放合作国际客厅、香港客厅和“数字国际客厅”“资本国际客厅”。

在主动链接全球资源的同时,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为青岛放大“双节点”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

如何发挥胶东一体化核心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目前青岛城市发展过程中“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还比较突出”。破解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优化升级基础设施。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青岛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铁路、潍烟铁路、莱荣铁路青岛段、地铁8号线南段、4号线、6号线、2号线西延段、胶州湾第二隧道等在报告中均被纳入重点工程建设。

未来,随着这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青岛向外拓展的格局将被进一步拉伸。同时,借由轨道交通、海底隧道等串联区市的交通工程,也将进一步拉近青岛各城区间的距离。

图片

此外,近年来显著加快的胶东一体化进程,也将为青岛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腹地。在与周边兄弟城市打破行政壁垒的过程中,深化“一体化,一盘棋”的思想。

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就要完善胶东五市高效协同发展机制。以建设“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青岛—潍坊临空临港协作区”为契机,青岛可以进一步打开与周边城市合作的广阔空间,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一体化合作样板。

直面前进路上困难与问题的青岛,同样也在努力寻找破题点。

从稳经济到重视企业与企业家,从培育产业到鼓励科技创新,从推进项目落地到深化改革,从融入新发展格局到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几乎涵盖了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在明确发力点后,我们也期待着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青岛,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