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上海,青岛功能区如何落子外贸?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取经上海,青岛功能区如何落子外贸?

多年之后,再回看2020,注定将是载入史册的年份,不仅仅因为病毒肆虐,而是让我们看到疫情下那些奋勇向前、逆势而上。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这一年的上海迎来浦东新区建设30周年,也是在这一年位于北方黄海之滨的青岛,主动对接、拥抱上海,令百年前“上青天”的缘分,得以重现。

这,是属于沪青两座城的再续前缘。

破冰“国字号”功能区发展

浦东成为青岛必选项

2020年7月,围绕现代服务业,青岛党政代表团赴沪学习考察。期间,对接企业资源,完成项目签约,派驻的两批上百名干部先后开赴上海,展开专业实训,两城政企、人才合作往来不断。

的确,GDP贡献率超过72%的上海现代服务业,一定是青岛值得借鉴的大方向,但方向有了,如何找到垂直领域的突破口?带着这个课题,青岛党政代表团于2020年11月初再赴上海,来到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外高桥国际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上海外高桥国际酒类展示贸易中心、上海外高桥森兰国际、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域行政服务中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域展示馆等地进行考察。

尤其是1990年设立、与浦东新区共成长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它用30年的时间,把服务贸易做到了极致,是全国首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上海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是浦东新区蜕变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显然,浦东新区30年的变革,被注入了深厚的开放基因,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让这里诞生了一系列个“全国第一”,有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等。在有了外贸的强劲助推力,令新区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承载了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功能。

以对外开放、对外贸易为核心铸就的外向型经济,始终扮演着浦东新区屹立世界的“稳定器”。

透过代表团的调研足迹,我们也看到青岛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敏锐精准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即借势浦东新区的发展,实现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跃级。而坐拥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两大“国字号”开放主阵地的青岛,想要过“自贸关”,就需要有榜样的引领。

2020年以来,青岛提出全面对接上海现代服务业,并先后派出两批干部到上海开展现代服务业专业实训。如今,青岛与众多上海服务业领军企业及各种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两地间“平台式”合作交流更加多元紧密,人与人的交流日益频繁,相互认同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真诚渴望加大与上海自贸区的交流互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方面与上海企业、商协会深化合作,形成一批实实在在的成果。

接下来,青岛若想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就要发挥对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服务作用。而上海浦东新区所展现的更大产业辐射力、更广阔空间覆盖性和更强大整合配置资源能力,是青岛破冰“国字号”功能区发展的必选项。

金融外贸实践

验证“浦东实验室”成色

回溯过往三十载,浦东之所以是新区而不是特区,正是采取了新思路、新理念和新发展方式,开发开放不倚重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而是依靠自主改革、自费改革的“双自改革”。浦东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80的国内生产总值、1/15的货物进出口总额。

期间,陆家嘴对应金融中心,外高桥对应贸易中心,张江对应科创中心,洋山港和浦东机场对应航运中心……一直坚持“双层创新”(功能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浦东新区,每一次上海和国家遭遇危机都会想到浦东,每一次转危为安、“危”中寻“机”,浦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就像一座实验室,持续高效的运转着。例如过去外贸公司、央行分行等金融机构都在外滩,浦东开发后,新设金融机构、外资银行分设机构、生产要素市场都集聚在浦东,为上海从功能上恢复历史上远东最大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地位,提供了雄厚的金融资本支撑。而在一系列创新实践的背后,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每一项“浦东试验”。

对此,青岛第二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队员褚衍坤深有感悟:“本质上,金融的发展就是建立在直接或间接投融资关系上的金融产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浦东新区开发建设30年来,从金融要素市场和机构集聚,到建立完备的金融产业链和专业服务体系,始终走在国内金融创新前列。”

“围绕打造金融贸易区、集聚金融要素市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助力金融科技创新这四大方面,浦东新区所诞生的创新案例与经验,数不胜数。例如通过金融创新,获得无抵押、无担保的2亿人民币、1500万美元贷款,并以“土地空转”“毛地批租”方法获得了金融贸易区建设的启动资金;“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落地”项目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将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的规模扩大至100亿元等,时至今日,对青岛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褚衍坤补充说道。

2020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七周年;1990年到2020年,浦东开发开放30年。如果把自贸区成立前后作为发展分割线,前22年就是浦东深耕外贸的持续尝试与积累,而伴随自贸区的设立,尽管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至今只有不到8年的时间,但正是得益于这段发展历程,让浦东航运外贸竞争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起初,外高桥保税区以物流和贸易产业起步,还处在典型的货物贸易阶段,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后,以电子设备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成为保税区着重发展的产业,随后的自贸区挂牌,更是对该区域金融、技术、商务、租赁等服务带来利好,更多从事这些领域的企业开始涌现,反之贸易、物流、制造等传统行业的企业比重下降,新兴产业逐渐走到保税区的“C位”。

就像青岛第二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邵京伟所言:“开放、创新、包容是外高桥保税区得以蜕变的三个关键词。开放是外高桥发展本源的启动键,创新则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这里衍生的‘离岸贸易’这一新型贸易模式,作为提升浦东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关键一环,已在外高桥保税区规范化、规模化推出,有望成为上海自贸区新的增长亮点。而包容,体现了外高桥海纳百川、汇聚各类顶尖资源的发展情怀。”

谈及包容,邵京伟感慨颇多,他继续说道:“在这里,推行包容性营商服务。瞄准企业痛点难点攻坚突破,不说不行而说怎么能行,为企业诉求开发可行方案,‘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营造了一流营商环境,联络了舒畅政企感情。目前,外高桥已集聚了长三角地区以及世界各地6万多家投资主体,以物流、文化、技术、租赁、金融、消费等为首的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外高桥竞争的新优势。”

在这片中国大陆最开放的区域,在政府先进的管理方式护航的基础上,各类宽松灵活的创新运营模式层出不穷,持续带动着本地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

“浦东经验”护航

青岛两大经济外向型功能区起势

借鉴浦东新区建设自贸区经验做法,青岛提出了加快打造更多集展示、推介、接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贸易平台的新愿景。以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为载体,打造“服务贸易平台”则是青岛学习浦东自贸区经验,形成突破口的重要手段。

意味着青岛两大“国字号”功能区,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各项工作理应走在前列,从政策、规划到产业布局、企业人才引进培育,都要更加灵活、更具创新,敢于闯敢于试。

而在过去一年, 青岛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针对制度创新、产业构建、项目引进、企业集聚等领域,做了诸多尝试。

例如青岛上合示范区引入京东海囤全球、苏宁易购等知名跨境电商企业,推进青岛期货公司设立。联合中国境外农业开发产业联盟拓展与上合国家的农业合作,年进口大豆300万吨项目注册成立。推进油气全产业链改革、仓单质押业务等贸易便利化改革试点。

青岛自贸片区则通过加速试点任务落地和配套制度供给,落户了山东自贸试验区首家外商独资旅行社;首创全国沿海港口外贸原油国际中转业务;落地全国首笔中国—新加坡货币互换项下新元融资业务;落户中欧国际交易国内首个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等。

同时,前者正围绕国际物流中心、现代贸易中心、双向投资合作中心、商旅文化交流中心、海洋合作中心“五大中心”开展建设,后者则依托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五大产业,打造产业平台矩阵,优良产业生态轮廓已然显现。

截至2020年8月底,上合示范区内注册企业对上合组织国家投资项目累计共6个,总备案投资额3.1亿美元;上合组织国家在上合示范区投资项目累计10个,注册资本2.28亿美元;共吸引境内外58个重点合作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达945亿元。

而青岛自贸片区内纳税人实现销售收入1391.48亿元,同比增长15.4%。新增纳税企业5149户,新增户数超过前四十多年总数的42.8%,其中新增民营企业5034户,占全部新办企业的97.7%,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主体活力正在被激活。分行业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纳税人户数增长109%,金融业增长6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57%、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增长55%,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当然,相较于上海浦东新区,青岛这两个功能区仍处在初期起势阶段,差距明显。说白了,就是与上海相比,青岛还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学生”。

面对上海享誉全球的“浦东经验”与“浦东成就”, 青岛第二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丛树志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诞生这7年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投资、贸易、金融、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形成了300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在外商独资医院、认证机构、职业技能培训等55个开放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彰显浦东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在丛树志看来,青岛的重点“功能区”发展,要学习上海善于抓住国际国内战略机遇谋篇布局,善于借力区位优势统筹产业规划,以开放促改革和发展,对标上海自贸区,在推进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同时,努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和人才看到诚意、感到舒服。

30年披荆斩棘,30载雨雪风霜。

借势外贸大潮,浦东新区用30年的开放与变革,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的同时,也为以青岛为代表向海而兴的中国城市,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浦东方案”。

我们也期待沪青深入联动,让黄浦江水涌向胶州湾,流过“国字号”功能区,形成连接历史、驶向未来的微笑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