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流动背后的城市竞争!青岛如何受青睐?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高校人才流动背后的城市竞争!青岛如何受青睐?

近期,不少高校陆续公布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结合往年数据,以及近年来各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变迁、政策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发现:

毕业生流向发生巨大变化——从北京、天津等环渤海湾城市转变为广深、沪杭,甚至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等中西部城市。

高校人才流动的背后,是“人”的竞争,是城市间的竞争。回到青岛,城市虽然正在努力形成对人的“磁场效应”,但如何成为最终赢得人才青睐的胜利者?值得我们深思。

高校毕业生流向发生巨大变化

高校人才流动背后的城市竞争!青岛如何受青睐?

根据高校发布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并以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为参考,梳理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走向,以此分析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告尚未发布,本文暂用2019年报告分析。)

清华大学:首先是北京,其次是广东、上海、浙江、四川、江苏。

北京大学:留京比例占43.55%,其次是深圳、上海、广州、杭州。

浙江大学:在浙江省内就业的毕业生占到近6成,其次为上海、 广东、 北京、 江苏等一线或发达地区。

上海交大:留沪比例达71.92%,其他去向为广东、浙江、北京、江苏。

南京大学:留江苏最多,其次是去到上海、广东、浙江、北京、安徽、山东,分别占比45.45%、12.93%、9.39%、8.22%、5.93%、2.39%、2.22%。南京、上海和深圳成为南大毕业生最为集中的城市前3名。

复旦大学:留沪比例占72.75%,其次是去到广东、浙江、北京、江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安徽就业比例为23.3%,其次是去到上海、浙江、 江苏、 广东、 北京等一线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相对集中在四川。

华中科技大学: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省市为湖北、广东、北京。

武汉大学:湖北人数最多,其次为广东、北京、上海、浙江。

中山大学:留在粤港澳大湾区最多,其次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

以十所高校毕业生流向为参考发现,不同省份、城市能够留住毕业生的能力差距不小。譬如,中国科大毕业生留在安徽就业的比例仅为23.3%,连1/3都不到。与之情况相反的复旦毕业生,在上海本地就业的比例高达72.75%。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至10年,将毕业生范围扩大至所有本科生发现:

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 就业的本科生比例 正在降低 ,由近34%降到20%以下;

泛长三角区域经济体 就业的本科生比例也 有所下降 ,从28%降到25.8%;

增长较快 的则是 泛珠三角、西南、中原区域经济体 。泛珠三角上涨最快,由13.5%涨到21.0%。

至此,不免有人发问:促使高校人才流动发生变化的最终原因到底是什么?

哪些因素左右高校人才流动风向?

广州市2020应届毕业生落户政策

广州市2020应届毕业生落户政策

高校人才流动的背后,是“人”的竞争,更是城市间的竞争。而透过人才流向,不难找到引得来、留得住人才的城市所具备的特质。

就拿清华毕业生的流向来说,不仅留京比例下降,还出现了本科生留京就业比例少于去上海的情况。

从数据中来看,本科生、硕士生留京比例分别由2013年的30.7%、56.1%下降2020年的21.9%、39.6%。而这些离京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了广东和上海。

2013年,去往广东的硕士生比例为11%,2020年达到21.2%;2013年到2020年,前往上海的本硕博毕业生,比例分别由10.6%、7%、5.2%提高到26.6%、11%和12.2%。在这里还要提一下,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境遇近乎相同。

分析原因,户口是拦在清华、北大毕业生面前最大的一道坎,第二道坎则是买房。

而大湾区的广深,不仅有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包容开放的环境,还有“只要是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即可落户”的宽松落户政策,更重要的是能为毕业生提供足够多的选择。从其产业结构来看,驻扎着华为、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公司,电子制造、汽车产业等重工业发达,还汇集着以美的、格力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

可见企业也是可参考的标准之一。对企业而言,选择一座城市投资具备长远的战略意义,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整体营商环境和市场潜力。

随着消费升级和新中产崛起,大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争夺的战略要地从一线城市,向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下沉。数据显示,以杭州、成都、西安、武汉等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是大型企业开设分站的首选。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小米、京东在内的巨头企业均把新成立的研发中心或第二总部设在这些新一线城市。也正因如此,出现了如今毕业生流向发生变化的情况。

还有上海,产业优势自不必说,2020年也放下身段加入“抢人大战”。譬如,李佳琦、杨超越先后作为“特殊人才”成为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4校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优化便捷户口迁移流程......

当前,城市的经济实力正在形成“磁场效应”,毕业生更多的会选择前往经济发达的地区。但随着城市从单纯关注经济增长转向全面发展,影响城市吸引力的因素也在发生转变,比如医疗教育资源、现代化治理水平、开放包容程度等。

说白了,他们考虑的是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正如不少人提到的,之所以在大城市难以扎根,缺乏稳定感和归属感,房租贵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而是结婚生子之后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医疗等问题。所以我们逐渐看到或听到有些城市开始治理环境、培植文化软实力、加大教育医疗资源投入。

诚然,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高校人才争夺的行列之中,而每座城市境况不同、发展方向亦不同,要想达成最终“挖角”的目标,仍需从改变自身问题、条件方面下手。

青岛要引得来,留得住!

高校人才流动背后的城市竞争!青岛如何受青睐?

正如上文所说,城市经济、产业活跃度、营商环境、政策补贴、自然环境、城市公共服务等都是影响人才流动的关键因素。针对这几点,青岛确实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多样的产业结构是广深吸引人才的杀手锏,就业机会多,自然吸引人。但青岛似乎陷入了一个“缺少产业、人才不来;人才不足,产业难兴”的困局。

每每谈到人才吸引力时,青岛被吐槽最多的就是“工资低房价高”。其实,工资结构是跟城市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青岛的支柱产业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利润微薄,自然难以支撑高薪岗位。

普遍意义上来说,只有风口上的行业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才能批量诞生高薪。为此,提升城市产业结构仍是青岛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此外,还是不得不提人才争夺战,青岛在这场抢人大战中不可谓不努力,但起步略晚。直到2019年,青岛才出台了突破性的户籍政策,其中专科才可落户的门槛。

而比青岛更努力的西安却在两年内7次升级户籍政策,落户政策的宽松程度更是居全国前列。以2018年为例,西安全年增加了 81.19 万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更是首次突破千万,此成果便得益于其在人才政策上下的功夫。

对比之下,过去的10年,青岛常住人口仅仅增加了70万人,由2011年的879万人,到2019年的949万人。

在过去的2020年里,青岛接连升级人才政策,“先落户、后就业”,“将人才评价话语权交给市场主体”,更是一口气审核通过了6个含金量相当高的人才政策。

不难看出,青岛在人才引进上也做了大量工作。但现在的问题是,青岛不是在跟自己比,不是在跟山东省内比,不是跟北方城市比,人才争夺战,青岛是和全国所有城市比。你在进步,别人比你还努力,青岛自然很难建立优势。

此外,不仅要吸引人,更要留住人,新一轮“抢人”策略明显指向“城市品质”,教育配套医疗教育资源、现代化治理水平等等都是未来青岛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高校人才流动背后的城市竞争!青岛如何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