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探寻上海经验,“双循环”下如何讲好新青岛故事?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三顾茅庐探寻上海经验,“双循环”下如何讲好新青岛故事?

原标题:三顾茅庐探寻上海经验,“双循环”下如何讲好新青岛故事?

从频繁“走出去”的中国城市中,我们不断感受对外开放的力量。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改革“冲击钻”全面搞活青岛这座城,切实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推向深入,对于全市“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以来,青岛以现代服务业为载体,3批青岛干部先后奔赴上海,以现代服务业为窗口,在透视上海改革发展全貌中体悟开放真谛、汲取创新力量、感受包容魅力,以现代服务业助推青岛在“双循环”中实现产业结构的再升级,获取高质量发展的新力量。

一个更渴望开放的新青岛,正在率先拥抱更多先进经验。讲得越来越好的“新青岛故事”,正在为青岛提供源源不绝的新动能。

三顾茅庐探寻上海经验,“双循环”下如何讲好新青岛故事?

主动开放的青岛想要学什么?

迈入“十四五”,新征程、新起点、新未来,都在催促改革向更深层次裂变。

作为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青岛将改革重点放在“产业体系”。激发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活力之钥,也成为青岛发力的重点——无论是百年青岛港的转型,还是金融业的日新月异,都意味着聚集更多高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素,同时推动黄河流域省份城市、胶东经济圈城市与青岛之间的产业互动。

以开放倒逼改革,是过去40余年中国以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所证明的“中国经验”,改革的种种突破,都是用好了开放“冲击钻”的成果。而站在中国“入世”20年的新起点,不断敞开大门的城市做好了迎接更多创新、生产要素的准备。

三顾茅庐探寻上海经验,“双循环”下如何讲好新青岛故事?

青岛南望,选择上海。

这不仅因为上海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领军城市”——2019年,上海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因为青岛与上海曾在百年前因“上青天”结缘,同因改革开放实现飞跃,相似的历史文化与发展历程,让南北两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开启“无障碍交流”。

自去年6月底至今,先后3批青岛干部到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中进行专业实训,青沪密集的互动,成为青岛干部取经上海的窗口,成为青岛主政者了解上海的窗口,也成为青岛与上海对接交流合作的窗口。

而如今,“上海经验”正在青岛“遍地开花”,现代服务业正在成长为新的核心力量,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7613.6亿元,同比增长4.1%,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1.4%。

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临时党总支书记王锦玉曾表示,第三批实训队要切实发挥好实训干部桥梁纽带作用,成为青岛的代言人,成为上海企业的青岛代理人,推动青岛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辐射的重要“中转站”。

而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批实训队不仅体量最大,且人员结构更加优化——除市直部门、区市单位的干部之外,还有来自功能区8人、市直企业9人、驻青单位6人、民营企业8人。

以企业家为代表的城市“合伙人”的加入,或将为这座“创业中的城市”带来更多新思路。

三顾茅庐探寻上海经验,“双循环”下如何讲好新青岛故事?

在青春之岛,为城市合伙人拓宽新的空间

而新发展格局的构成者或者说是关键元素,正是企业。

事实上,企业与城市发展总是共生共荣。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细胞,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主体。企业家要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青岛长久以来承载着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任,青岛企业、企业家也成为践行对外开放、探索创新开放的主体之一。

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青岛发挥港口门户城市的优势。

这也意味着,对青岛企业及落户青岛的企业来说,不断挖掘青岛乃至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潜力,将成为此后一段时间的重点之一。而对青岛来说,不仅要吸引人才到此投资创业,更要不断探索让企业、让人才留得下的方法。

对企业家的关怀与重视,不仅体现在更加舒适的营商环境、更加便利的政策条件,更体现在为企业家提供更宽广的成长空间。

当更多城市合伙人以专业实训队员的身份,前往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深度体悟学习,将为企业的发展、企业驱动城市的发展带来更多想象。

青岛海川招商国际文化旅游股份公司董事长、青岛海联投资副总裁潘维强很快适应了从企业家到实训队员身份的转变,他表示,青岛政府服务企业的意识、态度,政策落地的效率和执行度,都让他感到更加“舒服”。而此次前往上海赴联储证券实训,更是给了他很多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想象和期待。

而当这78家上海企业迎来158名干劲十足的“青岛职员”,青岛讲好上海故事的逻辑,或许都藏在这张名为“专业实训”的金字招牌里。

专业实训,如何成为青岛讲好上海故事的金字招牌

抱着“求学”的心态,带着契合自身专业领域的问题,第三批实训队的158名实训队员“学的是实训企业的管理逻辑,悟的是上海发展生态的生成逻辑以及支撑上海发展的行政逻辑”。

然而真正到了实训单位,实训队员们更深刻感受到了这趟“上海之旅”背后的责任重大。

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燃气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嘉寿此次实训的单位是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在工业智能检测、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层面有诸多成功案例。

在他看来,“十四五”时期,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转变是大势所趋,上海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开放场景,通过技术赋能不仅仅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而且让城市变得更加有温度,可感知,充分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下一步,我们也想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推动深兰科技与青岛的合作,将深兰科技先进的自动驾驶公交车、智能环卫清扫车推广至青岛示范应用,同时推进其智能检测技术应用到青岛智能制造行业的质量管控环节。”

青岛市市南区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科长任丽平在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实训的过程中,则有着不一样的收获——她作为第三批市南区实训队队员,全程参与了上海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和山东汉通律师事务所在上海洽谈的关键轮次,为双方最终达成合作协议起到了助推作用。

“双方在短短一个月内就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为青岛引进了上海第二大律所在市南落地,这也是青岛赴上海体悟实训市区一体化的成果。”任丽平说。

“‘十四五’开局之年,青岛站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对于如何把握发展机遇,金杜模式及其构建的法律服务生态圈,为青岛法律服务行业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任丽平表示。

学习上海的开放经验与精神,从保税、离岸业务、融资服务等创新经验中找到青岛扩大开放的突破点;学习上海的创新优势与能力,从信息技术、软件服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速发展中找到青岛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路径——不断向“专精尖”拓展的专业实训,也从思想观念上深深影响着更多青岛干部。

“这一批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王锦玉表示,除了继续围绕上海现代服务业展开全面实训以外,第三批实训队员都肩负着扩大青岛“朋友圈”的重任,他们希望每个实训队员至少认识、结交100名企业家和高端专业人才,在上海建立更广泛的朋友圈;考察交流至少20家上海的企业或者机构,扩大青岛在上海的企业和机构“朋友圈”;每名队员对接5个以上平台,比如商协会、智库、高端的中介机构等,扩展青岛在上海的各类平台。

而就在4月29日,达能宣布旗下专业特殊营养青岛工厂投产的首款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诺优能3蕴荟正式上市,标志着达能“中国创造,中国制造”征程进入全新阶段,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在达能亚太(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参加上市仪式。

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临时党总支副书记陈智海说:“达能特殊营养品(青岛)有限公司在青岛城阳正式开工投产,为青岛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激发了新动能。当前,青岛正在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着力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营造优越的产业发展生态。作为连接上海与青岛的纽带与桥梁,专业实训队将一如既往做好服务工作,助推两地在更多领域开展深层次互利合作。”

“搞活一座城”,关键在于搞活城市里的“人”。

以专业实训为路径,以现代服务业为载体,越来越多的“青岛人”正在走出青岛,以主动开放的姿态,在学习、借鉴上海开放创新经验的同时,也为这座青春之岛带来更多鲜活的新思路、新动能、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