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突破4万亿元,青岛领衔的这个“小目标”定了!
青岛
青岛 > 政务 > 正文

GDP突破4万亿元,青岛领衔的这个“小目标”定了!

在城市“抱团”发展的当下,中心城市都渴望打破传统边际,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日前,山东省正式印发实施《胶东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胶东经济圈2025年常住人口将达到33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

作为胶东经济圈龙头城市,青岛在《规划》中共被提及94次,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城市。这意味着,青岛仍要继续深化自身的带动作用。

对山东而言,近年来画的“圈”不在少数,而想要真正实现抱团发展,仍然需要青岛带头打破边界限制,融入“圈”、带动“圈”,直至“破圈”。

要突破四万亿!

胶东经济圈“小目标”定了

8月26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召开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新闻通气会。会上透露,《省会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胶东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鲁南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均已印发实施。

其中,青岛所在的胶东经济圈被赋予昂起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着力打造国际海洋创新发展高地、国际海洋航运贸易金融中心、新经济发展先行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使命。

作为面向“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规划,文件也明确了胶东经济圈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常住人口达到33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胶东五市常住人口324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1万亿元。具体来看五市的经济总量,青岛12401亿元、烟台7816亿元、潍坊5872亿元、威海3017亿元、日照2006亿元。

实现9000亿的增量,意味着胶东经济圈在五年时间里需要培育出1.5个潍坊、3个威海或者4.5个日照。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份《规划》中青岛共被提及94次,突显其作为胶东经济圈核心城市的地位,但相较于定位,青岛实际发挥的龙头作用依然需要继续深化。

被巡视组点名的青岛

如何发挥龙头作用

“以青岛为核心,依托高铁、高速等交通轴和滨海发展带,培育壮大泛胶州湾区、泛芝罘湾区、泛莱州湾区,构建‘中心引领、轴带展开、湾区带动、多点支撑’的陆海统筹发展布局。”

这是省里为胶东经济圈设置的发展路径。值得关注的是,“湾区”一词首次出现在了官方文件中。而这也与青岛近年来的发展路径接近。

面向胶州湾,青岛正着力构建“品”字形发展格局。北岸有上合示范区,西岸有青岛自贸片区,东岸有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泛胶州湾”概念的提出,则意味着不仅仅是胶州湾沿岸,青岛全域都要加强自身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

尤其是胶州,新机场的启用,就是其拉进与高密距离最好的机会。规划中的青岛至京沪二通道连接线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明董高速,则有望让潍坊、日照与西海岸新区越走越近。此外,地铁11号线有望延长至海阳,则将拉近即墨与烟台的距离。

当然,打通更多的交通途径只是加强城市联动的一个途径,拉近五市距离绝不能只靠交通项目或者开一两次会就能实现,更重要的还是五市之间要加强深层次的互动,比如产业。

就像东莞、佛山等地,在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之前,他们就已经与广州和深圳紧密“抱团”。让他们真正走到一起的,就是产业上的高度协同与对人口溢出红利的积极承接。

事实上,在《规划》发布当日,山东省纪委监委官网也发布了“十一届省委第八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一览表”,这是对此前巡视意见的一次集中反馈。前期,青岛被指出存在“高质量发展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以及“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到位,头雁效应不明显”等问题。

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及胶东经济圈的龙头城市,青岛在这两个圈子中发挥的作用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当城市间“组群”发展成为常态,胶东五市想要实现真正融合,首要突破口还是青岛。

而在被省里点名后,青岛也围绕深化龙头作用做起了文章。其中,在“着力解决工业增量不大、后劲不强等问题”中提到:积极推动产业协同等纳入2021年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工作要点,提升高端装备、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五市优势产业协作配套水平。

显然,青岛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发展需要与城市群融为一体。加强产业协同,实现错位发展,才是关键所在。

那么,产业究竟该怎样融合?单纯依靠政府牵头落地项目肯定不行,更多还是要基于合理的布局。因此,在《规划》中也明确:

高标准建设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胶州—高密临空临港协作区、平度—莱州—昌邑绿色化工联动区、即墨—龙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区,探索建立海阳—乳山新能源产业、牟平—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科技产业、青岛西海岸新区—五莲临港产业、海阳—莱阳—即墨海洋产业等联动区

分层次、分类型率先实现相邻地区的产业对接,或许就是胶东五市为实现产业融合向前迈出的关键一步。

融入“圈”、带动“圈”,青岛,至关重要。

借力青岛,山东城市群亟需破圈

近年来,山东在各个文件中提到“圈”的频率,着实不低。但在山东半岛城市群这个“大圈”之下所形成的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以及鲁南经济圈这三个“小圈”,却颇有各自为战的意味。

尤其是青岛和济南,作为各自圈中的龙头城市,近年来还是缺乏对于“圈”外城市的关注。

相较而言,同样大力布局城市圈的江苏,城市间领导的走访调研就较为频繁。

今年7月10日,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率省智能电网产业链工作专班到常州溧阳调研。而韩立明前往常州调研,实际上是在江苏省提出“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每位省领导负责挂钩联系一条产业链的语境下完成的。

这意味着,韩立明的常州行程是代表江苏省委,而非南京市领导参加。而在山东省内,青岛以及济南的“一把手”,同样都位列山东省委常委。

显然,“关键的人”对于核心城市实现“破圈”至关重要,而搞活区域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首先还是要搞活“关键的人”。

另一方面,在《规划》中也对胶东经济圈提出:处理好与省会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的关系,突出做好“海”的文章,实现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并明确要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为主轴,唱响济青“双城记”,共建济青科创制造大走廊。

尤其是在青岛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目标之下,海洋依然是青岛实现“破圈”的重要依托。因此,青岛更应进一步开放自己的海洋资源与港口资源,着力做好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出海口,显著提升与山东半岛城市的通达性。

青岛,理应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在更大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