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跨省任职,施小琳主政成都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二度跨省任职,施小琳主政成都

8月29日上午,成都市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宣布中央决定:施小琳同志任四川省委委员、常委和成都市委书记;免去范锐平同志四川省委常委、委员和成都市委书记职务。

施小琳,出生于1969年5月,浙江余姚人。1990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此前,施小琳为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随着其履新,成都也迎来了首位女性市委书记,也是首位直接跨省履新的成都市委书记。同时,施小琳也是全国省会城市中最年轻的“一把手”。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成都与青岛两市来往密切,党政主要领导曾带队互访。随着施小琳履新,也期待青蓉两市在合作交流方面,有新的突破。

图片来源:四川观察

在跨省前往江西任职前,施小琳在上海工作了超过20年的时间。此番主政成都,是其第二度跨省任职。

根据简历,在2011年底,时年42岁的施小琳,曾由虹口区副区长跳过区委常委一级,直接升任虹口区委副书记。当地媒体称此举“在区县官员中并不多见”

而在出任普陀区委书记后,亦有沪上媒体这样评价:“就一个区委书记而言,施小琳此前丰富的基层工作履历,及其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兴趣和建树,或将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砝码。”

公开信息显示,施小琳风格务实、低调。

据《解放日报》报道,施小琳为人颇为低调,但喜与他人交流观点,态度颇为开放。其对待媒体亦是如此。她颇为乐意与媒体接触,却极少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相熟的媒体人都知道,施小琳在就相关问题敞开交流之后每每会补充一句请求,“不要出现我个人的名字”。

图片来源:江西宣传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施小琳:“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强,注重开拓创新,敢于破解难题,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能力强,作风正派,讲原则、讲民主,对自身要求严格。”

担任普陀区委书记期间,施小琳曾谈到普陀区未来发展及目标。其中,创新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

据施小琳介绍,普陀区的发展,从经济和产业发展角度而言,实现“一轴两翼”的布局。“一轴”是“武宁科创轴”;“两翼”是创新“北翼”和“南翼”。

作为提升普陀区科技创新服务的策源地,彼时的武宁路,聚集了电科所、市测绘院、华东电力设计院等科研院所,以及20多家众创空间,为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促进“集聚优势”转为“高地优势”,施小琳提出要通过产学研平台搭建和利益共享机制构建等,打通和落实科创实践产业,从而形成科创发展的脉络。

施小琳对于创新的关注和重视,不仅体现在了规划层面,更通过一层层走访调研,深化与区域内优质科创要素的联系。

2015年6月10日,施小琳以普陀区委书记的身份带队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调研,并围绕助力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这一主题进行了座谈交流。

座谈会期间,施小琳表示推动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校的支持。普陀区目前在智能制造、并购金融、互联网体验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优势,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华东师大的资源,联手打造科创中心,进一步提升普陀区的公益形象、服务品质和文化软实力。

在其主政成都后,能否将打造“武宁科创轴”的实践经验,赋能到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外界关注的重点。

而在普陀区确定了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战略目标后,施小琳也强调,“我们制定了很多项目和措施,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这当中,我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打造环境,包括人文生态、营商环境和法制环境,当然更重要的是大家共同参与的社会环境。”

为此,她提到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更要求政府履行职责不错位、不越位、要到位,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主体地位,提高服务和监管水平及能力,营造好的发展环境,“普陀区一直把服务作为第一资源,要在转变政府职能中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

在言必称营商环境的当下,成都亦是一座典范城市。此前,成都曾获评2020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在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自2021年起,成都瞄准国际标准,启动了营商环境4.0政策体系建设,力求以创新的手段不断完善法治化保障体系,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施小琳在基层任职期间,便已体现出了社会化、专业化的工作思路,并通过多项创举切实优化社会环境。

如在其担任临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期间,街道在社区建设领域是知名的“老先进”,多项创举一度领风气之先,包括2005年前后试水的社区网格化管理。

在虹口区任职期间,施小琳力主筹建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以及推行的“网上敬老院”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日后均成为在全市“排得上号”的社会建设亮点。

而在上海市民政局,正是在施小琳任上,正式推出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机制;也是在其倡议下,沪上一批居委干部开始组建行业协会,试图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同时,在2013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量居委干部反映上级政府下派“台账”任务使之不堪重负,“台账”问题甚至成为上海市委点名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彼时,施小琳便第一时间带队前往居委会“数台账”,并承诺“从自身做起,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报表和评比”。

此后在上海市委内部召开的推进会上,施小琳也明确表态,将从自身做起革除“台账如山”。当时民政局是最早作此承诺的政府部门。这令不少社区干部对施小琳的评价颇高。

而在2015年上海“两会”期间,以民政局局长身份出席现场办理代表意见活动的施小琳,站在民政局展位前,向来往的代表介绍工作思路,并向《解放日报》提到“我们可以多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

一直以来,施小琳在政务服务的过程中,都在以创新的思路想办法开新局,其行动力有目共睹。在她治下,近年来营商环境持续在全国有着突出表现的成都还将拿出哪些新思路、新办法,亦令人期待。

此番,随着施小琳二度跨省任职,其能否让成都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联动,同样是外界关注的重点。

尤其是在成都明确提出,将在“世界城市”建设、双机场城市运营等方面对标学习上海的大背景下,施小琳也有望为成都带来更多的“上海经验”。

此外,成都所在的成渝双城经济圈与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同属于国家级城市群的范畴,而成都与上海都是各自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或许两个城市群的发展实际有些许差异,但无论如何,发展理念上的同频共振,势必将更有力地推进成都在城市群中的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成都与青岛两市党政考察团曾在一年内先后由主要领导带队互访,两座城市近年来也在实体经济、文旅等领域频频互动,次数不少、规格与档次不可谓不高。

伴随着施小琳的履新,青岛与成都两座城市能否进一步加强沟通合作,创新交流形式,为两城实现更深层次的联动赋予新的内涵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