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青岛隐债置换再提速。
2月24日,青岛市财政局披露,拟发行2025年青岛市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三期),计划发行金额45.83亿元,期限为10年,3月3日招标,募资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此前,青岛已于今年1月13日和1月23日分别发行39.17亿元、4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期限分别为10年和5年,均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国家6万亿化债方案公布以来,各地新一轮存量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加速推进。作为计划单列市中“最积极”的城市,青岛正通过这种方式,为新一年城市发展争取更多机会。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6+4+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
其中,“6”是指批准增加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按照2024年至2026年每年2万亿元的限额进行安排。而这,也正是各地在积极争取的。
据悉,在化债方案公布后,2024年度的2万亿隐债置换专项债额度分配与发行在1个多月内迅速落地。
募集资金的加入,极大地减轻了各地的债务负担,也推动地方政府将工作重心逐步从化债化险转移到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上来。也正因如此,进入2025年,各地再融资专项债密集发行。
青岛,作为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早在一月上旬便率先披露了2025年青岛市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一期)的有关事项。
截至目前,青岛今年已在中央结算公司发行2025年地方政府债券达122.17亿元,包含新增债券四期共79亿元,再融资债券两期共43.17亿元。
其中,新增债券资金主要用于崂山区人民医院、虚拟现实产业基地及基础设施配套、高科技工业园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工程等公益性项目建设,助力提升全市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相较于新增债券资金所能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助益,再融资债券则将通过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方式,为城市释放更多财政现金流,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实际上,隐债置换确实是各地迫切需要的。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券往往比城市存量的隐性债务利率更低,置换后,可以为地方政府减轻利息负担、优化债务结构。
据财政部数据显示,目前,置换政策“松绑减负”的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各地置换债务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有的地方超过2.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以青岛此番拟发行的三期再融资专项债券的10年期为例,较长的发行期限有助于地方政府“以时间换空间”,极大缓解短期内的偿债压力,从而以更长时间跨度稳步化解债务风险。而且,将隐形债务转为显性债务后,也将进一步提升债务的透明度,更利于监管和风险控制。
当然,想要从中央争取到再融资专项债限额,首先便需要直面自己的困境。
就拿青岛来说,自2021年到2023年,青岛市政府债务限额与余额的差额分别为307.18亿元、310.62亿元和30.94亿元。其中,2023年青岛债务余额已明显逼近限额。
2024年,青岛固投和社消零增速分别为0.8%和4.2%,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9.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20.4亿元。
同时,这也加快了青岛发债的步伐。
从时间上看,青岛拉开了今年存量隐债置换专项债的发行序幕;在发行频次方面,其他计划单列市还在谋划第一期隐债置换时,青岛已发布了第三期计划。
可以看出,青岛对争取置换债务的“积极性”。毕竟分配到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的盘子一共只有6万亿,且一年只有2万亿的配额,越早谋划,就越有把握争取理想的数额。
但从发债规模来看,加上此番拟发行的第三期,青岛截至目前的隐债置换专项债金额为89亿元,而宁波此前披露,将于2月27日招标发行再融资专项债券249亿元。
一方面,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分期操作可以降低市场冲击,也便于投资者进行认购决策。但同时,与其他城市的额度差距,也鞭策青岛后续更加积极主动的争取与发行。
至于争取到隐债置换再融资专项债额度后,如何进一步有效巩固新一轮化债成果?
青岛还需抓紧细化置换债券发行和使用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快发行使用进度,确保再融资债券“发行一批、置换一批”,让政策效应尽快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