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破圈融合”新气象 青岛开创邮轮文旅新格局
青岛
青岛 > 文旅 > 正文

实现“破圈融合”新气象 青岛开创邮轮文旅新格局

“精心筹备,全链条护航邮轮产业”无疑是近年来青岛邮轮文旅扛起业内大旗的核心招牌。近期“欧罗巴2”号邮轮携最大欧洲入境团访青,正式开启2025年青岛邮轮旅游新篇章。

为何选择来青岛?天时地利人和恰逢其时。“欧罗巴2”号的到访,不仅是青岛邮轮产业复苏的标志,更彰显了青岛邮轮文旅产业的国际化吸引力。2025年青岛邮轮旅游市场迎来连续增长,预计接待邮轮40个航次以上,较2024年实现翻番。青岛市邮轮游艇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柴忠表示,随着邮轮产业复苏,与邮轮相关的产业商机巨大,将拉动邮轮文旅就业,实现“破圈融合”新气象。

实现“破圈融合”新气象 青岛开创邮轮文旅新格局

从“破圈”到“出圈”

“今年力促旅游品质显著提升,新建、改造、新开通2条海上旅游航线。”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重点开展“邮轮+目的地旅游”产品研发与邮轮旅游专题促销活动,扩大邮轮旅游产业政策的影响力。完善“一程多站”式海上旅游线路,做大做强邮轮旅游,编制邮轮旅游产业规划,办好国际邮轮产业大会,开通青岛到厦门、大连等城市的邮轮航线,力争运营邮轮航次40个。

此外,在近期“欧罗巴2”号到访青岛之后,首艘五星红旗邮轮“招商伊敦”号也将访青8个航次,拟接待出入境(港)邮轮游客预计超1万人次,游客以欧美地区为主,占比超过50%,创2015年开港以来新高。爱达邮轮旗下“爱达·魔都”号国产大型邮轮也将在4月以青岛为起点开启中国海岸巡游,进一步巩固青岛作为北方邮轮枢纽的地位。面对今年邮轮文旅发展机遇,市文旅局将协同业内资源,以一系列组合拳的形式,推动优质邮轮文旅资源从“破圈”到“出圈”。

在青岛市邮轮游艇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柴忠看来,青岛邮轮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用“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未来可期”三个关键词来形容。

邮轮被誉为漂浮在海上的黄金产业,一艘邮轮相当于一个海上城市,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套服务,是有诗与远方最理想的度假天堂。但是邮轮产业在我国起步晚,邮轮文化和消费理念相对滞后,游客以老年人为主力,除暑假和寒假外,存在邮轮航线少、价格混乱、邮轮体验差等发展现状。随着国产第一艘邮轮爱达魔都号2024年开始以上海为邮轮母港常态化运营以来,天津、深圳、厦门、青岛等政府高度重视邮轮产业,纷纷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同时基于我国14亿人口,而青岛每年旅游人数1.2亿仅有近2000万人体验过邮轮,所以邮轮出行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可期。

邮轮码头+开辟海上航线 驶入“快车道”

作为拥湾发展的国际湾区城市,旅游码头规划事关海洋旅游、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开辟海上旅游航线成为了今年最大亮点之一。

近期,青岛旅游集团拟在城阳区红岛东大洋建设旅游码头一座,该码头的建设将打通红岛至老城区的海上交通航线,同时丰富胶州湾内旅游业态。目前,项目正在办理相关建设手续,争取年内建成通航。

在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的《青岛市邮轮游艇帆船码头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中,青岛市将建设7大码头群、4处邮轮码头、53处游艇帆船码头(停靠点)、12处帆船下水点的总体空间格局。

邮轮码头是青岛市打造“国际一流的邮轮旅游特色目的地”、绘制国际级旅游场景的重要载体。《规划》共布局4处邮轮码头,保留现状大港和奥帆中心邮轮码头,并在市北欢乐滨海城和西海岸区域预留邮轮码头。

围绕建设“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聚焦“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 的发展目标,青岛以期通过科学合理布局,引导全市沿海邮轮游艇帆船码头建设,促进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

伴随着我国邮轮产业布局和山东半岛及周边区域游客海上旅游度假需求逐步复苏,青岛国际邮轮旅游逐渐步入发展“快车道”,与之配套的泊位基础设施也在加快更新。去年11月,青岛港老港区邮轮码头改扩建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本项工程是在对已投产的青岛港老港区邮轮码头工程15万总吨级邮轮泊位开展设计论证的基础上,改扩建为20万总吨级邮轮泊位。扩建后能够满足世界最大的邮轮停靠,为20万吨级大邮轮靠泊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邮轮之都”青岛新名片

作为促进青岛海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据柴忠介绍,青岛市邮轮游艇协会的宗旨是服务会员、服务行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2025年协会将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窗口、平台作用,围绕积极推进游艇帆船公共码头建设、简化船舶登记注册手续、推动船艇电动化和大众化等主要任务开展工作。协会计划于今年5月底举办第二届青岛国际游艇展暨休闲海钓生活方式展、青岛国际游艇大会、万人航海帆船体验等活动,宣传海洋知识,普及海洋文化,让市民百姓认识海洋、喜欢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共促海洋文明建设。

对于多措并举推动青岛发展邮轮文旅产业方向,柴忠表示,建议青岛建造、购买或者租赁邮轮,以青岛为邮轮母港,实现周周有航班的常态化航线。同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开发邮轮与高铁、飞机联动的旅游套餐,吸引高净值人群加入邮轮度假、商务交流、拓展除老年团外的客源市场。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可联合协会、港口、船公司制定行业规则、规范邮轮旅游秩序、开发统一售票平台、严厉打击旅行社低价揽客屯仓、失信等行为。

建议青岛加大国内及国际旅游资源及特色旅游产品推荐,吸引入境邮轮来青访问和内陆来青岛旅游加邮轮出境游。充分发挥邮轮港管理局、邮轮港、协会等部门职能,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国内外交流,打造“邮轮之都”青岛新名片。

【采访手记】

合力共促 开创邮轮文旅新格局

港通四海,青岛正在开创一个邮轮文旅的全新格局。去年3月,《青岛市邮轮旅游高质量发展扶持措施》发布,其中,访问港客源入境奖励200元/人,始发港客源奖励200-300元/人、上不封顶,邮轮常态化运营奖励最高300万元,购置邮轮运营奖励最高1亿元,首航、首访奖励30万元,通过财政支持助推邮轮产业发展。自邮轮母港开港以来,青岛已开通40条国际航线,通达日韩、东南亚等地区15个港口城市,累计接待出入境旅客近85万人次,成为海上旅游的重要集散地。

同时,以青岛为母港,烟台为始发港以及威海、日照为访问港,整合各港口优质资源,打造覆盖全省的邮轮产业。不仅如此,青岛已与北京、济南等地签订了客源合作协议,将合力推动邮轮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港口型城市,近年来“帆船之都”已在全国乃至全球叫响,成为青岛的城市品牌。结合青岛市滨海资源和空间发展战略,通过推进邮轮游艇帆船码头建设,青岛将打造东北亚区域性邮轮港、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游艇目的地和帆船水上运动中心,打造国内外邮轮文旅发展新高地。

【观点聚焦】

邮轮文旅游:主打“品质和线路”消费观

有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入境游客44.22万人次,较上一年同比增长97.3%,入境游客数量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6位。奥帆中心、崂山、青啤博物馆、八大关、栈桥、历史城区等景点十分受众多外国游客的欢迎,蛤蜊、烤鱿鱼等各类小海鲜以及特色海鲜水饺、海肠捞饭、野馄饨烧烤、糖葫芦、青岛啤酒等美食广受欢迎。

据悉,近年来青岛市实施“引客入青、招商入青”计划,积极落实《青岛市邮轮旅游高质量发展扶持措施》奖补资金共600多万元,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创新打造青岛-仁川-全北多母港邮轮深度游航线,2024年运营邮轮航次21个,同比增长600%;接待邮轮游客7.1万人次,是2023年的16.5倍,重点航次平均上客率达90%,创历史新高。

与2024年相比,结合目前国内外发展形势,柴忠分析认为,2025年青岛市场会出现新气象。“比如,随着国际邮轮公司布局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邮轮产品和线路更加丰富;游客将由以前关注邮轮价格,转向注重邮轮品质和旅游线路,邮轮品质游将提高体验度,吸引回头客;随着邮轮产业复苏,与邮轮相关的产业商机巨大,将拉动邮轮文旅就业。”

【亮点关注】

全市滨海岸线形成7大码头群

《青岛市邮轮游艇帆船码头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青岛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严格管控围填海、充分利用现状码头、陆海统筹发展”等规划原则,在充分梳理现状渔码头、旅游码头、交通码头等各类码头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禀赋、旅游发展需求、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等各方面因素,对全市沿海码头设施进行统筹谋划和布局。

以邮轮码头、游艇帆船码头、帆船下水点为规划对象,全市滨海岸线形成7大码头群、4处邮轮码头、53处游艇帆船码头和12处帆船下水点的总体空间格局。7大码头群分别为鳌山湾码头群、崂山风景区码头群、东岸前海码头群、环胶州湾码头群、唐岛湾-薛家岛码头群、灵山湾码头群和龙湾码头群,呈现自青岛滨海岸线一带展开、板块联动的布局特征。

原标题:文旅观察 | 青岛:开创邮轮文旅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