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主题和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近年来,人居环境整治始终作为平度市一项重点工程常抓不懈。蓼兰镇针对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群众参与度低、整治效果难保持等痛点问题,创新开展“小手拉大手 保护环境齐动手”实践活动,以“教育牵动、家庭联动、社会共治”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全民参与、长效治理的新路径。
构建“三级联动”机制,下好环境整治一盘棋
镇级层面,蓼兰镇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参与其中,建立“周调度、月会商、季总结”工作机制,制定《人居环境整治“五个一”行动方案》,明确“一堂主题教育课厚植理念、一次家庭承诺书压实责任、一支志愿服务队示范带动、一套评比机制激发动力、一批示范家庭辐射引领”的实施路径,统筹文教、妇联等6部门协同发力,形成“党委领导、部门协作、资源整合”推进格局。
村级层面,蓼兰镇创新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学校校长”双对接机制,签订《村校环境共治责任书》,联合制定“环境整治实践日”计划。每周五固定组织学生开展“清河道、美庭院、分垃圾”专项行动37次,累计清理河道12公里、整治卫生死角460处,实现“教育实践+环境治理”深度融合。建立“村庄环境观察哨”,由学生担任“环保信息员”,通过“随手拍”即时反馈问题点位,形成“发现问题-村委整改-学校反馈”的闭环管理链条。
家庭层面,构建“1名教师+5名学生+50户家庭”的网格化包联体系,编制《家庭环境治理指导手册》,推行“三色管理法”:绿色达标户悬挂“环保示范家庭”标识,黄色预警户发放《整改告知书》,红色不达标户由教师带队上门指导。创新“学生监督卡”制度,设置“门前三包落实情况”“垃圾分类准确率”等5项评分指标,学生每周入户检查评分,结果纳入家庭积分榜单公示,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创新“四维教育”载体,激活环境意识内动力
“生态小课堂”培根铸魂。在镇域内中小学开设“每周一课”环保专题课程,向学生们讲授环保常识,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绘制我家房前屋后整治图”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庭院整治前后对比图800余份。举办“垃圾变宝”创意大赛,变2300余件废旧物品成为工艺品,并衍生出“再生艺术长廊”3处,让环保理念在动手实践中生根发芽。
“流动红黄旗”动态管理。建立“周检查、月评比”制度,组建由120名学生组成的“红领巾督查队”,制定《家庭卫生评分细则》,围绕“庭院整洁、垃圾分类、绿化管护”三大类15项指标开展量化评分。实行“绿黄红”三色动态管理,对连续3次获评“绿牌”的家庭颁发流动红旗,目前已颁发126面。在村务公开栏设立“红黑榜”,形成“先进受表彰、后进有压力”的激励导向。
“家校双承诺”双向约束。创新签订《家校环保共育承诺书》3000余份,明确家长“履行环保责任、支持学生监督”义务、学生“带头践行、宣传推广”责任。开展“我给家长上堂课”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录制“垃圾分类微课堂”视频、绘制“环保提醒卡”等方式,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家庭行动指南。建立“履约积分制”,对积极履约家庭授予“诚信环保户”称号。
“示范生态圈”辐射带动。高标准建设200平方米的“垃圾分类实践教育基地”,设置“科普教育、模拟操作、成果展示”三大功能区。建立“环保小卫士”成长档案系统,实施“认知-实践-创新”三阶培养计划,配套设计“21天习惯养成打卡”“环保勋章晋升”等激励机制。累计培养“五星级环保小卫士”86名,共带动500余户家庭建成“示范庭院”,形成“校园教方法、家庭重实践、村庄树标杆”的示范效应。(通讯员:车轩、于彦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