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州湾畔,青岛通过全新城市规划,向两个辖外县级市递出了未来“邀请函”。
在今年4月发布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图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在青岛直属区域之外,唯有高密与莱阳两地清晰“出圈”。
这并不是偶然的标注,2023年10月,山东省正式公布青岛都市圈规划范围——青岛市全域,加上潍坊诸城、高密,日照东港区,以及烟台莱阳、莱州、海阳。
在这4市16区县组成的2.1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高密和莱阳犹如青岛都市圈向西北与东北方向伸出的坚实触角,正悄然改写区域竞合的版图。
"
区域协同支点
地理位置上靠近,是高密与莱阳率先被“画圈”的直接原因。
高密处于青岛与潍坊正中间,两地中心城区距离均在70公里左右,从高密市区出发,20分钟车程即可抵达胶东国际机场,60分钟可达青岛前湾港、邮轮母港和董家口港。
2025年4月,胶州高密一体化发展入选青岛都市圈建设年度十大实事,成为区域融合的标志性事件。两地在政务服务领域组建联合体,推出29项“特色一件事服务清单”,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
莱阳则扮演着青岛与烟台融合的桥梁角色。作为唯一获得“官方认证”的青岛一体化发展伙伴,莱阳与青岛莱西的区域一体化方案已于2023年1月获得山东省批准。
而青岛都市圈向高密、莱阳的延伸,正沿着愈发清晰的交通脉络加速推进。
青岛地铁8号线延伸至高密已进入初步规划阶段,这条轨道交通动脉一旦贯通,将使高密与青岛实现地铁与城际铁路的无缝对接。
潍烟高铁建成通车成为2024年都市圈建设十大实事之一。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将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半岛城市串联成网,也为莱阳与青岛的互动开辟了新通道。
同时,胶东国际机场对高密、莱阳的辐射堪称“近水楼台”。高密市区距机场仅约30公里,莱阳也在一小时覆盖圈内。其中,高密正加速构建“五横五纵”路网对接胶东机场,全面融入青岛“一小时经济圈”。
据悉,胶东国际机场在潍坊北站建设的城市航站楼已上线青潍城际空铁快线,日发班次达10班。若未来这种“空铁联运”模式延伸至莱阳方向,青岛都市圈的同城化将进一步打破城市边界。
一个国际化都市圈,需要坚实的支点撬动区域协同发展,而高密和莱阳之于青岛都市圈,便是这样的存在。
产业创新腹地
对青岛而言,高密是打开青潍一体化的钥匙,莱阳则是开启青烟一体化的门户。
在区域协同发展层面,高密可以为青岛产业拓展,提供新空间。
更为关键的是产业纽带,高密与胶州共建上合示范区高密临港经济区联动创新区、上合国际枢纽港高密港区,帮助高密8大类50余种产品扬帆“出海”。在已经编制完成的高密临港经济区62平方公里规划中,其瞄准的便是承接青岛产业转移聚集区定位。
通过产业协作(如青岛整车+高密精密铸造)、基础设施互联,高密有力促进了青岛与鲁中、鲁西地区的经济循环,成为青岛产业升级与创新突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活力腹地。
莱阳则地处青岛、烟台、威海三市腹地,是青岛都市圈辐射烟威地区的天然跳板。强化莱阳节点,有助于青岛更顺畅地整合胶东半岛东北部资源,提升对整个胶东经济圈的引领力与凝聚力。
也因此,莱阳积极依托半岛几何中心的区位,正加速构建青岛产业北拓的“桥头堡”,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合作如活水涌动。
其中,莱阳的绿色食品产业底蕴深厚,通过与青岛海洋生物医药、预制菜研发力量结合,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烟台新材料企业开展的数字化赋能,也为与莱阳未来的产业协同埋下了伏笔。
可以说,高密与莱阳早已成为青岛都市圈红利向外溢出的重要通道,率先享受到了青岛的产业辐射和政策赋能。
当青岛地铁8号线的轨道延伸至高密城区,当莱阳与莱西的边界在产业协作中日渐模糊,也将在基础设施的钢筋铁骨与产业协同的血脉经络中,成为了青岛都市圈“以心带圈,以圈带群”的代表型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