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比达25.2%,深度老龄化背景下,“做饭难、吃饭冷、社交荒”成为高龄群体的现实痛点,而一顿免费午餐正成为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切口。
青岛李沧区“一念日膳坊”为代表的社区助餐点,五年间累计提供9万份免费午餐,日均服务70岁以上老人60余位,服务半径精准锚定“15分钟步行圈”,形成了贴近老年群体的服务网络。
这一模式背后,是青岛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的养老实践:通过政府补贴引导、社会力量协同、市场化机制运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助餐网络,将公益初心转化为可持续的运营模式,使“青岛实践”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方案”。
公益餐厅的多维价值
从饱腹之需到情感共生
一念日膳坊是一家非营利、无交易的免费素食餐厅,精准服务社区及周边70岁以上空巢、孤寡、残障、失独、贫困等老年群体,坚持全年365天无休 ,并以15分钟步行圈为服务半径,确保高龄老人的可及性。
自2020年9月开业以来 ,餐厅累计吸引15000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时长超74000小时,获得103家单位支持,供应免费午餐逾9万份。
服务从“膳食助老”出发,拓展至扶贫、助残、文化、精神等多维度 ,目标是让老人 “食”有安所、“膳”养晚年,持续兑现 “日享一膳” 的承诺, 将单一的餐饮供给升华为“物质保障+文化浸润+情感陪伴”的综合服务体系。
这种价值升维的成效在服务对象的转变中尤为显著:开业之初,老人们普遍对“免费午餐”充满疑虑,甚至出现“光膀子就餐”“冷漠抵触”等现象。如今,老人们的转变清晰可见——从试探参与到主动融入:他们自觉整理餐具、将餐厅作为固定的社交场所,失独老人也在这里重拾生活的笑容。这种变化正是服务价值从满足基本餐饮需求,向激活社区情感联结升华的明证 。
关怀不止于餐食。 餐厅精心呵护老人身心健康:日常安排手指操、扭秧歌、唱歌等互动活动,在欢乐中强健体魄;每逢传统佳节,则奉上应景水饺并入户走访 。这里不仅是用餐之处,更成为滋养心灵的陪伴家园 。
志愿者在倾情付出的同时,亦收获了温暖的力量。一位无父无母的志愿者在此找到了珍贵的归属感,坦言“收获了60多位父母的爱”;另一位志愿者则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帮助别人,疗愈自己。陪伴他们的日子,我们也被温暖。”
当一顿午餐成为联结社区的纽带,当默默付出一呼百应,这样的社区助餐点便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餐饮属性,沉淀为承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文化理念的精神共同体 。
青岛公益供给侧改革
拆解式创新与生态协同
从社区助餐点的实践中,可清晰窥见青岛公益供给侧改革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创新逻辑。
在物资层面,该模式突破传统大额捐赠的固有框架,将需求精细拆解为 “10 元一捆葱”“3.5 元一副手套” 等小额项目,通过志愿者社群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这种“碎片化捐赠”机制既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的门槛,让“人人可公益”成为现实,又通过透明可溯的物资流向公示,构建起信任闭环;同时,借助企业捐赠抵税政策,推动公益投入与品牌价值形成共生双赢的良性循环,为养老服务注入可持续的资源动能。
在人力供给上,助餐点项目以店长与掌厨两名核心成员为运营支点,构建起极具弹性的志愿者网络体系。累计1.5万人次参与的志愿者队伍中,既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团队常态化服务,也有学生群体从单纯“劳动力输出”向“精神陪伴者”的角色升级。
这种轻量化人力架构,通过“低龄助高龄”“受助变助人”的机制设计,不仅保障了服务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更激活了社区自治的内生动力,让养老服务从单向供给转变为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社区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从社区实践到城市范式
青岛养老体系的系统化破局
当然,这样的实践绝非孤立存在,而是青岛养老服务体系系统化改革的有机组成。
截至2024年,青岛1394家助餐机构中83.2%实现市场化运营,年服务老人超1600万人次,获得老人广泛认可。
若将免费午餐视为观察青岛养老体系的窗口,其价值远超越一餐饭本身——它折射出青岛从“单一供给”转向“多元生态”的养老产业变革。
政策层面,青岛制定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覆盖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三大类,通过“机构+中心+站点”三级网络建设、医养结合模式创新及智慧化技术赋能,推动养老服务从“保基本”向“高质量”跨越。
医养方面创新“五床联动”机制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住院”无缝衔接服务;智慧化应用上通过打造养老“一卡通”助餐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实现补贴自动核销,创新养老服务。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城市能力指数报告(2024)》报告显示,青岛在养老服务五大维度均跻身全国“领跑级”,综合能力位居榜首。
2025年4月青岛印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七大行动”,正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托起238万老人幸福晚年。
社区助餐点的餐桌,丈量着一座城市的温度。从一餐饭的温度到整个养老体系的革新,“青岛实践”正在演变为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