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历史名人推荐官:爱上青岛的中西交融之美,沈从文是认真的。
“我一生读书消化力最强、
工作最勤奋、想象力最丰富、
创造力最旺盛,也即是在青岛海边这三年。”
1931年8月,应好友杨振声之邀,
我告别繁华喧闹的上海来到青岛。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令人向往。
与这片“精神故乡”的四次相遇,
是我一生深埋的情愫。
在福山路3号的“窄而霉斋”,
定格了无数个勤奋创作的夜晚,
我一股脑把窗外的美景汇入
《月下小景》的墨痕里;
站在太平角高耸的礁石上,
那静坐、沉思的孤独背影,
已化作《从文自传》的时代回响。
而这座宝藏城市用海纳百川的多彩文化,
滋润着湘西青年的笔触,
也唤醒了一位赤诚游子的灵魂。
时值青岛夏季,迷人的异域风情涌向心头,
让我爱得深沉……
沿着石板路穿过欧式建筑群,
仿佛触摸到了欧陆小镇,
石阶上的青苔吸饱了潮气,
踏上去像踩着新弹的棉絮,
每处斑驳皆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来到基督教堂,坐在石阶上看云海交织,
那教堂石墙上攀爬的薜萝,
映着已打开的《从文家书》,
感觉文字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来到海边,登上礁石滩头泊着的小舟,
看向雾里的海是块绝美的绿琉璃,
浪头撞在礁石上,碎作万点银屑,
倒比晴日里更见精神。
桨声起时,雾中传来教堂钟声,
浑圆的音律荡开,惊起海鸥争相掠过海面。
当宁静的海风裹挟着摩登的气息,
温柔拂过汇泉湾、浮山湾,
才让我对人生远景有了新的航向。
继续向东,石壁上的藤萝将翠色泼进大海,
那峭壁间的野山茶在雾中忽隐忽现,
倒像仙人盖在云笺上的闲章。
弃舟登岸时,日头已破云而出,
照亮崂山群峰叠嶂的壮阔全景。
那极具冲击力的东方文化闯入我的视野,
也见证了我与爱人牵手走过的幸福时光。
伴随日影西斜,
九水栈道的石阶缝里钻出蓝紫的牵牛花,
让泉水在脚下忽而化作孔雀蓝,
忽而又转为翡翠绿。
而山间涌出的水汽不经意间润透心灵,
让我对《边城》的向往,愈发坚定。
暮色里,崂山绿石映着最后一缕晚霞,
恍若莱茵河畔城堡那燃起的东方渔火。
不禁感慨青岛这种中西方文化交织的美妙,
犹如一个装满葡萄酒的青花瓷瓶,
乘着夜色闪耀出齐鲁的明月光,
真是分外动人。
(文中图片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