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资本市场三十年 | 青岛,一座城市的上市冲刺故事
青岛
青岛 > 财经 > 正文

山东资本市场三十年 | 青岛,一座城市的上市冲刺故事

1993年,青岛啤酒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上市。齐鲁大地,青岛最先被资本之风吹拂到。同年,青岛海尔也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彼时,山东正处于资本市场元年,而青岛无疑是山东在资本市场的探路者。

后来的那些年,青岛企业的上市步伐逐渐变缓。进入千禧年后,上市企业数量先后被济南、淄博和烟台超越,落到第四位。青岛看似淡定的背后,实际上也在暗自蓄力。2018年,山东省6家过会企业全部来自青岛,这也意味着青岛开始在资本市场上明显提速。

跳出青岛看青岛。从率先出发,到归于沉寂,再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集中推动企业上市,突显青岛不敢等、也不能等的强烈诉求。

率先出发的青岛

1990年,沪深交易所正式建立,中国资本市场迎来新纪元。对山东来说,资本市场的元年是1993年,齐鲁大地率先迎来资本之风的地方是青岛。

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山东省内首家挂牌上市的企业,同年青岛海尔挂牌深交所,在山东资本市场元年上市的4家企业中,青岛占据了半壁江山。 这一年也是青岛企业上市的分水岭。随后的1994年以及1995年,青岛没有一家企业上市。

21世纪前,青岛仅有6家企业上市。其中传统的“五朵金花”占据四席,彼时的青岛,制造业是城市发展主流。

2000年12月29日,澳柯玛顺利上市,青岛“五朵金花”终于在资本市场会师。如果说千禧年之前青岛出现短暂的上市空白期,是因为青岛着力发展“五朵金花”,那2004年错过中小板,则是青岛与发展先机的失之交臂。

自2002年8月9日克劳斯上市,到2006年10月18日软控股份挂牌,四年多的时间里,青岛在资本市场又一次迎来空窗期。

2004年中国资本市场发生重大转变,推出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深圳中小板,大批中小型企业走向资本市场。青岛没有抓住机会,烟台抓住了。

2008年,借助民和股份、恒邦股份和泰和新材3家中小企业的上市,烟台上市公司达到13家,成功超越青岛,排在济南之后,位居山东第二。彼时的青岛,在省内GDP排名第一,但上市企业数量已经落到第四位。

大概是意识到了危机,2009年起青岛开始集中推动企业上市。两年间,共有8家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特锐德更是成为中国创业板第一股。

随后,青岛又一次陷入了上市的空白期。但这一次青岛并非无动于衷,而是在积蓄能量。2015年至今,青岛每年都有企业顺利登陆资本市场。5年间,青岛新增上市企业数量比此前22年的上市企业数量还要多一家。

同样也是在这段时间,青岛与身后济南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并逐渐追赶上省内排名第一的烟台。

另外,青岛的上市企业还保持着一项傲人的记录:目前没有一家企业面临退市的风险。 在提数量的同时,青岛也同样注重上市企业的质量。

复盘青岛企业的上市历程,实际上也是在回顾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从最初的海尔、海信等制造业企业,到现在的青岛银行、国林科技、蔚蓝生物,越来越丰富的业态,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企业开始涌入资本市场的洪流之中。

青岛资本市场沉寂的那些年

虽然青岛在资本市场中起跑得早,但在相持阶段速度又慢了下来。资本市场三十年间,青岛在省内被烟台超过,在全国与同级别的城市也有较大差距。

尤其是在2011年至2015年间,青岛明显放慢了上市的步伐,资本之风更青睐的长三角地区则在同期提速。一来一回之间,青岛的GDP也被多座城市赶超或拉大。

一个特别鲜明的对比是, 截至2019年7月31日,青岛共有A股上市企业36家,彼时的杭州A股上市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36家,青岛仅仅是杭州的“零头”。 巨大差异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青岛与杭州、北方与南方在产业结构与企业生态发展上的差异。

对于杭州来说,上市企业的主体大多是民营企业,且那些上市的国营企业也在“混改”方面走在了前列。

另一方面, 杭州众多的民营企业都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热潮,走的是与国企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可以这样说,彼时的青岛,没有抓住互联网发展的热潮,高新技术领域的上市企业屈指可数。

除杭州外,南京、无锡、宁波等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都抓住了互联网产业热火朝天的发展趋势,纷纷出台措施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上述城市在上市企业数量迅猛增加并甩开青岛的同时,也纷纷实现了对青岛GDP的反超或进一步拉大。

现在的青岛,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资本市场上,仍鲜见高新技术企业的身影。

具体到企业,截至2020年4月,青岛境内上市企业总市值为4006.39亿元,在GDP过万亿城市中排名靠后,而同期深圳304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达到69707.6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深圳2019年全市GDP为26927.09亿元,深圳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甚至超过了城市的GDP。

大而不强,制约了青岛在资本市场中更进一步。

一直在等待机会的青岛,又一次来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企业上市,青岛不能等,也根本等不了。

集中推动企业上市,青岛拼了

企业上市,受益的是企业,造福的是城市。

截至2020年5月31日,青岛共有A股上市企业39家,拟上市企业27家。近年来,青岛加速了企业上市的步伐。2018年,山东共有6家企业过会,全部来自青岛。2019年,青岛9家企业上市,创近三十年来新高。

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反映出了青岛在资本市场上的后发动力以及逐梦资本市场的潜力。

在2020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力争上市公司达到55家以上。

目标很远大,实现起来也不容易。除了培育青岛本土的上市企业之外,近期青岛也开始通过国资介入的方式,密集入股外地上市企业。

6月份以来,先后有万马股份以及博天环境拟引入青岛国资。交易完成后,两家企业的实控人均将变为西海岸新区国资局。

此前,广西上市企业百洋股份也易主青岛国信集团。围绕此次收购案,青岛也提出了市属企业加快培育上市资源,计划在2022年青岛市属上市企业从10家提升到25家的“小目标”。

不管是开启混改,还是国资入主外地上市企业,所有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激发城市资本活力,推动青岛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青岛在集中推动企业融入资本市场,其他城市也没有袖手旁观。

事实上,各地紧锣密鼓地推动企业上市,与现在热火朝天的“抢人大战”一样,都是GDP之争的延续。

2019年挤水后的青岛,GDP总量已被长沙逼近。后者同样把企业上市作为推动GDP增长的重要抓手。从优化产业结构到储备拟上市企业,从加强与证交所的对接到政府部门厚植良好生态,长沙把所有推动企业上市的渠道全数打通。

如果说长沙是增强本土企业的上市能力,南京则是在修炼内功的同时,不断对外抛出橄榄枝。

2019年底,南京市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挂牌上市。针对外来上市企业,南京一次性奖励200万元起;并强化对拟挂牌上市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对拟上市企业配套人才、土地等政策,南京政府可以说是把吸引资本的举措做到了极致。

一个城市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经济的活跃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好在已经意识到资本力量的青岛,觉醒得并不算晚。

当迫切需要转型的青岛遇上自带关注度的上市企业,他们应该也能够互相成就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