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的端午记忆,最早是健康节
青岛
青岛 > 文旅 > 正文

不同时代的端午记忆,最早是健康节

经历了两千年的变迁,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端午节仍在传承。我们找寻端午传承数千年留下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气脉,重现不同时代的端午记忆。

古代端午最早是健康节

全民动员沐浴兰汤、挂菖蒲、缠丝带、喝雄黄酒辟邪保健,这是战国时代端午节的场景。最早的端午节,其实与屈原无关,而是夏季驱除疫病的节日,可以说是最早的“健康节”。那时,人们认为,夏至时节阳气达到顶点,代表死亡的阴气重新出现,并将逐渐强大。因此,他们把包含着夏至的五月看成是邪气丛生、有害于生命的“恶月”。正因为如此,在这一时节,各种能辟邪的物象纷纷登场。人们除了大扫除,还要采回能辟邪的兰草,泡在热水中沐浴,称为“兰汤沐浴”。同时,还要在门上悬挂可以辟邪的菖蒲、艾蒿,在家中贴上镇邪的艾虎或符图,并在手臂上缠绕“令人不病瘟”的五彩丝带。

不同时代的端午记忆,最早是健康节

五月是“恶月”的说法并非完全是迷信。鲜于煌说,五月正是蜈蚣、蜘蛛、蛇等“五毒”出没的日子,加上天气渐热容易产生各种疾病,因此人们采用各种手段防止疫病,期待家人健康。喝雄黄酒的习俗也是由此而来。在大家熟悉的《白蛇传》中,白蛇就是在喝了雄黄酒后现出了原形,可见,在人们心目中雄黄酒辟邪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如果去除了其中迷信的成分,端午节的现代意义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辟邪’。”鲜于煌说,这种辟邪就是把过去一些不好的“气”,也就是人的某种不佳状态,通过净化的方式统统去掉,换一个全新的状态,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南朝留下屈原托梦传说

一个驱毒辟邪、祈求健康平安的节日,又怎么与纪念屈原的传说联系在一起了?据考证,最早把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的传说是东汉应劭的《风俗通》,其中称“端午缠五彩丝”的习俗是因为屈原,但其中并没有提供详细的故事情节。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第一次完整记录了粽子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屈原在端午日自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到端午节就在竹筒中装上米,投进河里祭祀屈原。可是,到了东汉光武帝时代,屈原显灵给欧回说:“过去人们送给我的竹筒粽子外边没有五色丝和楝树叶,都被蛟龙偷走了。请以后献祭的时候缠上五色丝和楝树叶。”欧回遵照屈原的吩咐做了,于是形成了后来包粽子的习俗——竹筒外边缠五色丝和楝树叶。楝树叶有浓烈气味,古人用来辟邪。这种粽子,唐代还有流传,叫做“新筒裹練(楝)”。

这个传说得到广泛传播,虽然流传到今天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但纪念屈原的主要情节得以保留,并得到人们的认同。这样,端午这个普通的节日,就有了一层神圣的色彩。其实,吃粽子和划龙舟,是早已有之的民俗活动,但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之后,这些活动就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而被赋予了纪念古代圣贤的色彩,体现了社会的道德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