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取经上海,昔日“上青天”再续前缘!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岛取经上海,昔日“上青天”再续前缘!

回望百年前的中国,纺织工业是最重要的工业门类,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直接左右着中国城市的发展格局。简单来讲,就是谁抓住纺织业的发展红利期,谁就能在当时的中国城市发展版图中,脱颖而出。

青岛取经上海,昔日“上青天”再续前缘!

作为中国最早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青岛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形成了纱纺、印染、机械制作等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的体系,生产规模在全国仅次于上海(天津第三),是国内三大轻纺工业城市之一。解放前夕,上海、青岛、天津三市棉纺织设备占全国70%左右,青岛棉纺锭份额占全国的7.5%;1952年,青岛的纱锭、线锭和织机分别是41.73万枚、3.63万枚和1.31万台,生产能力全国第3。令青岛与上海、天津一起被誉为“上青天”,纺织工业基地的地位不可动摇,城市的经济发展排名也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始终处在全国前列。

这个时期的中国城市格局,是属于上海与青岛的荣耀。

对于城市走向来说,时代能改变一切。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上海青岛,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青岛不再依赖纺织业,“五朵金花”等制造品牌开始崛起,纺织工业相继转移至其他地区,上海同样把重心开始向现代服务业倾斜。“上青天”也就渐渐淡出中国城市的发展舞台,变为陈年往事。

当未来已来,经历时代变迁后的上海与青岛,因为现代服务业,终于等来了“再续前缘”的机会。

青岛取经上海,昔日“上青天”再续前缘!

昔日“上青天”缘分,有了新的延续

2020年,疫情影响下的全球经济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步入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城市发展,放眼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以往经济依赖的港口经济、对外贸易,不得不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与急剧萎缩的规模,借助上海这样的王牌城市寻找新突破口,成为其他城市寻求经济破题的良方。

尤其是以外向开放型经济为主的青岛,自2019年各地GDP数据公布后,就“坐不住”了。一方面,被无锡和宁波超越,排名从第12落到第14;另一方面,身后的郑州不断缩小差距,未来这几座城市间的竞争只会更加白热化,青岛“北方第三城”的地位正在遭受挑战。

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曾说道:“只有面对现实、变革自己,站在未来看今天,在对变化的把握中抓住创造的机会,才能在危机的倒逼下重生、提升。”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青岛坚定的做出了新选择:上海,现代服务业。也让昔日因“上青天”结缘的两城缘分,得到新的延续。

6月28日,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集体谈话会在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这是青岛继连派3批干部赴深圳体悟实训后,又一次选派干部集中外出实训。王清宪指出,选派干部赴上海专业实训,与赴深圳体悟实训一样,都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三化一型”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

从“体悟实训”到“专业实训”,此番赴上海实训的干部工作,围绕现代服务业,更加突出专业化。也为青岛接下来全面对接上海、取经现代服务业,打响了沪青联动的第一枪。

那么,令沪青再续前缘的纽带,为何是现代服务业?

沪青再续前缘,为何是现代服务业?

其实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就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世纪之交,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达71%。如今,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新产业发展趋势,已不可逆。现代服务业的发达和繁荣,决定了城市发展层级,是一流城市必备的标志性产业。

而上海,正是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佼佼者。随着现代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已经成为国家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驱动力。通过近10年的侧重发展,上海服务业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1.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超过70%,已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青岛取经上海,昔日“上青天”再续前缘!

就结构来看,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以金融、批发和零售业为主,合计占比50%左右,金融、贸易等高度发达,在中国城市群发展格局中,承担着科技、金融、人才和总部经济高地的重要角色。其中,金融、批发和零售、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特别是金融业,近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且资管机构近年来向上海集中的趋势越来越强,甚至一年的新增公募基金量都能达到北京与深圳的总量,发展势头迅猛。

预计未来10年内,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将迈向75%~80%的层级水平。这也是青岛向上海取经的初衷。

目光转向黄海之滨。正在“换挡提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青岛,也通过一张张“成绩单”,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传统青岛产业发展的印象。这座“危”中寻“机”的山东经济重城,正在快速驶向现代服务业的“新蓝海”。

取经上海,青岛角逐现代服务业

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中,青岛服务业表现令人眼前一亮:2019年增加值7148.57亿元,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达到60.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4%,对新增就业的贡献接近七成,对全市投资增速贡献率81.7%……

青岛取经上海,昔日“上青天”再续前缘!

例如青岛在人工智能与金融业领域的表现,2019年,继上海(浦东)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之后,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获批,令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大项目加快在这里集聚。海尔、海信、东软载波、歌尔声学、双星集团、澳柯玛股份等企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商汤科技、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加快来青聚集合作发展,全市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近100家。

也是在这一年,青岛举办2019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通过创投风投基金招引、投资项目58个。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71家、同比增长14.8%,备案私募基金553只、同比增长33.6%,管理规模821.2亿元、同比增长28.3%。新引进金融机构13家,光大理财公司、意大利意才基金成功落户,财富管理金融入选山东首批“雁阵形”产业集群。全市新增上市企业9家,总数达到51家,居山东省首位。

这些迹象,已经让人们感受到了青岛现代服务业崛起的脉动。

青岛取经上海,昔日“上青天”再续前缘!

接下来,伴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在重塑城市服务业形态与气质的同时,也为青岛取经上海、角逐现代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正如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集体谈话会上所言,要通过上海专业实训,体悟开放真谛,找准以现代服务业拓展“大循环、双循环”开放格局的“金钥匙”,发现青沪现代服务业合作发展的契合点,提升开放的意识、素质和能力。要汲取创新力量,善于用新视野、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逻辑、新打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以制度创新整合现代服务业优质资源要素、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借势“学习深圳、取经上海”的顶层设计,发力现代服务业,可谓恰逢其时。

而对于站在新起点的青岛,一切都刚开始,一切都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