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锈带”变“秀带”—— 上海课堂的“青岛之问”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如何让“锈带”变“秀带”—— 上海课堂的“青岛之问”

怎样平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审批上如何突破?文化创意是怎样“赋能”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上海是通过何种措施去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参与文化创意的?……面对实训干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理事长、上海汇橙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增强有些应接不暇。

这是发生在上海实训课间的一个片段,10余位实训干部把何增强围在讲桌前,像极了学生课间向老师不断追问的校园场景。不忍心伤了“学生”的好奇心,何增强喝了口水,就把20分钟的课间,又继续变成了课堂。

如何让“锈带”变“秀带”—— 上海课堂的“青岛之问”      何增强是中国最早的文创园区的开发和运作者之一,这次他主讲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服务业竞争力,面对“学生”的“青岛之惑”,他回答的,正是“上海经验”的启示问题。

“机会非常难得,老师讲得也非常好,不仅有上海发展文化服务业的宏观愿景,还有多个打造文化创业园区的实际案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生动。”实训干部王令成很激动,课间,他忍不住走向讲桌,发出“青岛之问”。他所在的李沧区,就有一座文保单位——李村华人监狱旧址,这座1903年落成启用的监狱,与市南区常州路的欧人监狱两相呼应。“李村华人监狱旧址一直荒废着,实在可惜。上海是如何处理文保单位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的?”王令成向老师发出疑问,老师何增强则通过“1933老场坊”从屠宰场到国际知名品牌时尚秀场的蝶变,给他启发。

如何让“锈带”变“秀带”—— 上海课堂的“青岛之问”

实训干部刘莉莉从事的是共青团工作,她最关心的一个点是如何留住青年、吸引青年。“目前,西海岸新区的高校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共有8所,未来,将有20所高校在西海岸扎根、集聚,我们的愿景是想让更多高校毕业生留在青岛,并吸引外地的优秀人才来青创业,上海通过什么政策来吸引年轻人?”刘莉莉说,创新创意最需要的就是青年人才,她最想从老师那里挖到的“宝藏”,正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产业升级转型倒逼城市进行有机更新,城市有机更新,又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一些老厂房,是国有企业的沉重‘枷锁’,文化创意园区恰好能够赋能,我想知道的是,上海的政府是如何处理国有企业与引进来的文创企业的关系,在政策、税收、房屋产权上,又有何可借鉴的举措?”这是实训干部李合生抛出的一个问题。“你是从事哪方面工作的?”老师何增强问。当得知李合生是从事工商联工作,何增强笑着说:“一看就是在认真研究如何服务企业,很专业。”何增强从上海一些“工业锈带”蝶变“生活秀带”的案例,给予他启发。

如何让“锈带”变“秀带”—— 上海课堂的“青岛之问”围在讲桌前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向老师提问,实在来不及的,有的学生递名片,有的学生主动与老师加微信,准备后期再细细消化。“没想到干部能放下身段当‘学生’,这样侧面反映了政府改革、发展的决心,这么活跃的课堂,刺激着我也愿意多讲点,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何增强说。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