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统计看上海统计人的工匠精神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从民间统计看上海统计人的工匠精神

青岛市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 王静

在上海实训期间,我被安排在上海开发区协会工作。

上海开发区协会成立于2003年,是由产业和科创园区专家运营管理的一个独立和非盈利的社会团体。目前会员单位涵盖上海所有类型开发区,包括上海自贸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金融贸易区等,会员单位超过200家,会员单位范围内企业数量超过5万家,规划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占上海市80%,主要创新指标占全市60%以上。协会职能主要有制定园区行业标准,参与园区规划设计和政策制定,编制和分享行业数据,协助会员进行招商、培训、咨询、对外交流学习、宣传报道等活动。

从民间统计看上海统计人的工匠精神

协会里专门有一个统计部,跟我的工作也对口。协会统计是怎么开展工作的,与官方统计有什么区别,我带着很大的好奇心到统计部进行实训。

众所周知,统计是一项极其繁琐、精细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从事一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而开发区协会统计人高效、专业的工作态度和水平,让我看到了上海统计人身上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

1

十六年如一日

坚持做成一套开发区统计体系

协会成立于2003年,从2004年开始做开发区统计工作,可谓是最早开展的工作之一。协会开展这项工作是受上海市经信委委托,上海市统计局批准的,统计内容包括99个区级以上开发区的营业收入、单位工业用地产出、上缴税金、固定资产投资、外资、第三产业营收、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等指标。

每月编发《开发区简报》一期,目前已编制完成489期。所有数据除从市统计局获取外,均由各开发区从协会自己开发的网络直报平台上进行直接报送,保证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除编制简报外,协会每年会编制开发区年报、开发区统计手册、开发区发展报告等材料供会员单位使用,供市领导参考决策。可以说,协会统计工作伴随着上海各开发区发展的一路进程,成为开发区历史的数字化见证。

2

紧跟形势发展,不断创新统计监测模式

在上海这种崇尚“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被时代的洪流所冲刷。因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协会统计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及会员单位的肯定,在业内形成了权威性。

我到协会实训的时候,刚好赶上新的《上海市开发区综合评价办法》出台。这套评价体系包括1个综合发展指数、4个分项指数、9个专业指数、42个单项评价指标,每年评价一次,形成综合评价结果报告,并以通报的形式公布年度结果,对全市开发区进行一个大排名,代表业界发展水平。同时,针对市领导对特色园区发展现状了解的需求,编制了《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水平调查评估报表》,通过系统调查,相关分析,及时反映发展情况。

3

从“数库”到“智库”,引领行业发展标准

通过十六年的耕耘,开发区协会统计在业界获得一致的口碑。在此基础上,协会成立了礼森智库,不断放大数据效应,开展了园区规划研究、招商运营、行业标准、开发建设、服务评价、培训交流等全产业链研究咨询。“礼森”由英文“listen”而来,即“用心倾听、释疑解惑”。智库共研究课题600多项,参与了《上海产业用地指南》、《上海产业园区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文件的制定工作。

从民间统计看上海统计人的工匠精神

开发区协会会长赵海是青岛老乡,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指出一个园区的发展,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看出成效。而开发区协会统计工作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也是上海统计人用工匠精神,默默耕耘,慢慢积累的结果。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市场化、专业化、法制化”的运作模式,是高效、自律、有序的工作状态。如果我们能把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带回去,假以时日,我相信,青岛也会发生质的变化。上海之行,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应该是历史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