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续写“航海史”,青沪如何描绘航运未来?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携手续写“航海史”,青沪如何描绘航运未来?

从物流港向贸易港、从目的地港向枢纽港的转变,这是百年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新未来。

8月15日,忙碌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呈现在30余位上海企业家、智库专家、媒体代表面前的,便是一个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而实现的全自动化码头。在这里,每台设备、每个环节、每个用户都是数据的生产者、传送者和消费者,以工业互联网,重新定义港口。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快的自动化码头,也是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017年5月1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以来,装卸效率持续稳步提高,目前平均单机效率达到36.2自然箱/每小时,最高达到44.6自然箱/小时。

携手续写“航海史”,青沪如何描绘航运未来?

在参观走访的过程中,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总经理助理李波介绍说,2013年的时候,荷兰和美国分别在鹿特丹和长滩合作建设了第四代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当年开港时的作业效率只有十几个自然箱/小时,即便到现在作业效率也只有24或25自然箱/小时,而青岛港开港时的作业效率就达到26.1自然箱/小时,赢在了起跑线上,始终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遥遥领先的背后是不断加大对细分业务流程的覆盖范围,是不断优化作业流程,完善系统功能。自动化作业是一项全流程协作的任务,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作业停滞,为此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查缺补漏,精益求精。

这是青岛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场景,也是百年山东港口青岛港谋求蜕变的冰山一角。

与上海相似,青岛也是一座典型的港口城市,工业从这里起步,城市从这里向外延伸。

然而,当航运逐渐成为服务于贸易、金融的关键因素,当愈加开放的青岛需要一个综合港口服务于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青岛港的发展,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青岛逻辑

去年,青岛发起了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这背后,是青岛推动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立足青岛优势,围绕航运做贸易,围绕贸易繁荣金融,以贸易推动航运,以金融推动贸易,大力提升青岛在航运、贸易、金融领域的全球影响力,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

事实上,回溯山东港口青岛港的历史,航运与金融、贸易紧密相连从港口开埠起便一直存在。

携手续写“航海史”,青沪如何描绘航运未来?

自开埠以来,山东港口青岛港便带动了青岛市铁路、纺织、商贸、金融等临港产业繁荣发展。20世纪初,青岛馆陶路就集聚了50多家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里已经成为青岛的金融经济中心,被称作是“青岛的华尔街”,影响着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及沿海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

黄埔江畔,与青岛同为港口城市的上海,已然崛起国际航运中心。

在2019年7月发布的2019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上海位列第四;2019年8月,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2019年世界最佳连接港口排名》,中国上海港排名第一;截至2019年底,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0年世界第一。

相比之下,今年7月在上海发布的2020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青岛的排名虽然由2019年的第17位跃升至第15位,在全球航运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攀升,但与伦敦、上海等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相比,青岛现代高端航运服务产业规模比重较低,面向国际、支撑国家及区域竞争和影响力建设的现代港航服务功能不强。

不仅如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也已经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的能力,同时带动上海国际机构不断增加航运机构、高度集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随之发展并辐射全球。

从这一角度来说,对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青岛也应加快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抓住发展现代航运的“青岛机遇”

开放,是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底色。

如果说,港口是青岛打造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的根基所在,那么“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便是时代赋予的“青岛机遇”。

“青岛是一个开放型城市,开放对青岛而言绝不只是一项工作,而是与人们的生活、家庭、社会,与每个人的命运、城市的发展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当国内大循环新格局确立,青岛更承担起“对内开放”的重任——青岛从来就是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出海口,有责任当好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把开放的风吹向黄河流域去,推动黄河流域实现开放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青岛必须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对外开放,以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为例,该片区在山东自贸区三个片区中面积最大,所承担的试点任务也最多,其中,发展航运物流、国际贸易产业,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又是青岛片区的重点任务。

对内开放,青岛正在立足“海港+空港”,为发挥港口作为“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公共服务平台、联通世界的窗口”作用,正在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港口国际运营水平和港口中转能力,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重点加密航线、发力内贸,建设辐射东北亚港口群的中转网络,巩固扩大“港城联动、融合发展”推介成果,打造北上南下内贸中转通道,促进山东港口青岛港由传统的物流港、目的地港向贸易港、枢纽港转型升级。

开放,还意味着场景的开放,吸纳更多优质项目在青岛落地发展。

今年3月份,围绕航运、贸易、金融以及邮轮经济,青岛市政府与山东省港口集团签约,总投资100亿元。

青岛市市北区携邮轮旅游、金融贸易、智慧创新、商务文化四大产业规划和首批总投资超213.5亿元的14个大项目签约落地国际邮轮母港区。

开放的青岛与上海再度牵手

今年6月,山东省港口集团与上海国际港务公司签署了《深化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进业务合作。

这也被外界解读为“青岛与上海在现代航运服务业中的首次牵手”。

携手续写“航海史”,青沪如何描绘航运未来?

7月8日举行的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交流与合作对接会上,共有2个战略合作项目、21个投资项目签约,其中,就有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与山东海运签署中国船东互保协会青岛办事处合作项目完成签约。

这也标志着,青岛不仅以满满的诚意到上海取经,更不断开放资源场景,寻求与更多的上海航运物流、航运经纪、船舶检验、航材租赁等企业牵手合作,以期丰富高端航运服务业态。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也表示,立足智慧城市、智慧港口建设,上海港洋山码头等先进经验可以成为青岛借鉴的“样本”,希望青岛能够引入更多全球船舶和航运信息的大数据平台,推动航运科技创新、仲裁服务、航运人才培养等加快发展。

上海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诸多方面领全国之先,同样是青岛的学习对象,以此优化商贸流通发展环境,引入一批国际贸易新主体,拓展跨境电子商务、国际服务外包、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等业务。

如今,回溯百年“航海史”,这似乎是青岛离梦想最近的时刻。而青沪再度携手,以国际航运中心续写“航海史”,对青岛来说显然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作为国内大循环格局中的“双节点”,青岛必将更大力度地推动南北、东西互动,推动整个北方地区在中国产业链、价值链重构中重新定位、加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