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客”到“干将”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从“看客”到“干将”

青岛市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

浦西五组 王晓明

来到斯科人力资源实训接近半月,我已经从最初的新鲜焦虑、本领恐慌顺利过渡到了逐步适应环境、历练成长的阶段。入职第一天的早会,当听到BD、CRM、KPI这些猎头行业专用名词时,从事司法工作的我一头雾水,只能是做个“旁听生”。

在会议总结阶段,公司的CEO刘建彬先生请COO于敏先生发言,那时的我,甚至都不知道COO这个职位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在管理层级属于什么层次。在来公司之前我也做过一些功课,可是直到那时我才发现,遇到实际问题时,那些所谓“功课”是那么微不足道。

当天晚上我便开始全面学习高端猎头行业的专用术语和行业特点,仔细分析斯科人力资源的行业地位、组织架构、运营模式以及市场营销等要素特点。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同事请教,下班以后及时总结全天工作,碰到陌生的知识就到知网上查资料,或者打电话问同学和熟悉猎头行业的朋友,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慢慢地,我开始熟悉了斯科人力资源,开始熟悉了猎头业务顾问的一些工作内容,开始熟悉了企业的每一位员工。

从“看客”到“干将”

经过这段时间的“恶补”,我初步了解到斯科人力资源由刘汪洋先生创建于2000年,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在国内18个城市设立25家生态公司与办事机构,拥有500名以上的专职猎头顾问,建立了囊括3500万的中高端人才库和5000多家企业用户在内的服务网络,构建起上海高端猎头行业著名的“斯科系”

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我也在潜移默化间,由一名“看客”成长为一名“干将”。

从写诗到写项目介绍

工作第五天,我接到公司CEO刘建彬先生的微信,他要去淄博拓展业务,与淄博区委党校和招商局合作成立“冰鉴人才交付中心”,但公司负责文字材料的同事Ada王静静因病请假了,他看到我微信朋友圈发的一条动态——《带着42岁,骑行在上海街头》后,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让我写一篇项目介绍。接到任务后,我与刘总做了简单沟通,针对项目包括的业务板块、斯科系的目的和优势、淄博经济发展与斯科的结合点等方面广泛查阅资料,当晚就形成了材料报给他,提出了“打造高端人才网上配置中心,助力淄博‘百千万人才’汇聚工程”的目标,得到了他的认可。后来又写了做品牌推广用的《冰鉴—源远流长》。目前,我正在参照《天橙十七条》,结合猎头行业特点,试着学习总结斯科的文化内涵,以期增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听会到参与工作研究

自从了解了猎头行业的专业名词以及营销模式后,一些工作分析和交流会上,我也陆续参与了一些简短的意见。在一次早会上,同事Lvan朱亮介绍了与某视频播放公司合作、在即墨开展网红培训的业务,正好我们实训队学习材料中有一篇《青岛网红产业发展情况》的材料,我便介绍了青岛网红企业数量、签约比例、服务形式、布局企业、盈利方向等情况,给他的决策提供了资料支撑和有益的建议。在经过几次会议发言后,公司把我拉入了包括董事长在内共三个人的核心研发团队——“金控技术对接群”,该团队旨在对区块链的通证、共识机制、智能合约进行设计研讨。

在10月19日早会,在谈到开拓猎头岗位时,我提出前期得到信息上市企业三川智慧要在上海临港经济区投资建厂,有高端人才需求。刘建彬先生当场安排企业员工配合我去谈项目。下午我就约了企业负责人李胜祖先生见面,入职斯科的“第一单”顺利完成。

从陌生人到知音朋友

由于猎头行业轻资产、弱品牌效应导致自身裂变较快的原因,斯科人力资源的许多优秀顾问在自身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会成立自己的猎头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刘汪洋先生采取的不是竞争,而是包容合作。他鼓励资深顾问从斯科裂变,并且在初期成为他们的天使投资人,帮助他们快速搭建自己的猎头公司,这样就实现了集团作战与单兵作战相融合,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斯科系”。

从“看客”到“干将”

在谈到这个理念的时候,我给他背诵了清代郑板桥的一首诗《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他深以为然,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不久,他赠送给我张远山著述并签名的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本书刘汪洋先生仔细地阅读过,并在每一页进行了读书批注,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和评论都写在了书上。我深知这样的书一般不轻易示人,刘汪洋先生赠予我,可见厚爱。感情融则事业融。慢慢的,在朝夕相处中,我已逐步成为斯科这个青春战队的得力“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