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歌新曲——遇见“老上海”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老歌新曲——遇见“老上海”

青岛市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

浦西二组 陆洋

上海号称魔都,曾经的东方巴黎,十里洋场。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处处散发着魅力四射的现代气息,积淀深厚的历史街区更是让这座城市饱含韵味。

在高楼大厦的掩映下,到处都是有故事的历史街区。上海的历史街区改造就像是为“老上海”这首 “老歌”谱写了时代的“新曲”。

老歌新曲——遇见“老上海”

老建筑里的新故事

衡山坊位于衡山路天平路交汇处,包括11栋别墅建筑和原大中华橡胶厂旧址,建于上世纪30、40年代——民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这里涵盖花园洋房及新式里弄建筑,堪称东西方建筑文化融合的缩影。衡山坊原名“树德坊”,临近百代唱片公司——旧中国最大的唱片制造和经营公司,曾是上海滩颇具知名度的高档住宅区,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聚居于此。

经过修缮的衡山坊不但保留传承了老上海文化历史的精髓,还通过现代感的设计理念重塑了摩登时尚的生活格调。北部原大中华橡胶厂旧址集合了创意办公、艺术空间及异国美食,南部花园洋房主要以精品零售店为主。

对于有一定价值、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建筑、街区,由本地国有企业开发,在最大限度保留场地文脉和建筑原貌的基础上,为街区注入了崭新的空间氛围和商业业态,时尚小资的社区格调与日常里弄的邻里空间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了一起。

老屋里厢的新房客

田子坊位于上海黄浦区泰康路,由上世纪50年代弄堂工厂和居民区组成,如今成为了国内著名的文创街区。田子坊兴起于上个世纪,最初有许多艺术工作者在这里进行创作,居民开始对外出租。随着规模的扩大,政府顺势介入,通过与文化商人合作,盘活空置厂房资源,打造文创工作室,吸引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入驻。居民与个体商人也加入进来,自发地进行开发改造,使田子坊成为仍然充满生活气息的创意产业聚集地。

田子坊改造不改变原有用地性质,不涉及土地开发与居民拆迁,依靠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与居民共建,政府引导少量资金投入盘活了存量资源,实现了改善居民生活和街区更新最大交集。

老歌新曲——遇见“老上海”

老工厂里的新青年

M50位于苏州河南岸莫干山路50号,占地面积约41亩。原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族企业——信和纱厂。解放后更名为上海第十二毛纺织厂、上海春明粗纺厂,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50余幢,是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工业建筑遗存。

2000年起,为配合上海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上海纺织集团停止了生产。从第一位艺术家发现旧厂房的独特魅力,到今天M50艺术产业园先后引进了2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户艺术家工作室、画廊、高等艺术教育以及各类文化创意机构。

与同类的创意园相比,不改变国有资产权属性和用地功能保证了低强度改造、低租金优势,以及严格控制的商业比例,自下而上的更新机制、修旧如旧的建筑改造范式,这一系列做法促成了创意园的健康发展,使M50成为上海具有标志意义的创意园区之一。

上海的历史街区改造秉持着“政府引导、双向并举”的理念,重视市场力量,尤其注重发挥地方国有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涌现出像衡山坊、思南公馆、田子坊老街区复兴以及M50、709老工业风貌创意园区等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试点项目,营造了共建共享、市场认可的良好氛围,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街区风貌基础上成功地注入了新的时代功能,探索出了“留、改、拆”城市有机更新的上海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