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上海“辩证法”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探寻上海“辩证法”

青岛市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

浦西二组 宋娜

对于上海,儿时最初的印象来自影视作品中,那是另外一个世界,那里商贾聚集、极尽繁华的模样,“夜上海”不夜城的名号响彻南北。到了上海之后,上海的三个网红打卡点让我见证了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文明与文化的辩证统一,“魔都”的称号当之无愧!

见闻一:工业文明转换的“M50创意园”,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发展。

上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朝就与海内外交流联系,清朝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上海在传承中快速发展,着实令人钦佩。M50创意园的产业模式就是很好的见证。M50创意园前身为上海春明粗纺厂,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50余幢,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遗存,于2000年起开始转型为艺术创意园区,现如今是上海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基地。它的蝶变,是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是理性地对待文化传统和尊重历史建筑,这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辨析。

探寻上海“辩证法”

带着惊艳的心情,我在实地寻访中试图找寻这段辩证发展的足迹。当时与M50创意园同类型的老旧厂房多以拆迁改建为主。而M50创意园独辟蹊径,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引进专业的策划机构和设计机构,以修建的方式,在转型和改造的整个过程中需保留原有的特点和完整性,延续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实行科学合理且严格的园区运营模式。

从2008年开始,上海纺织集团时尚事业部和M50创意园的管理层对于M50的品牌建设提出了创新理念,即:从主体到客体,从实体到载体,意在以M50创意园为基础,充分利用园区资源聚集的能力和汇集起来的资源,将M50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作为一个以“艺术、创意、生活”为核心价值的品牌去打造。

近年来,M50艺术产业园先后引进了2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户艺术家工作室、画廊、高等艺术教育以及各类文化创意领域内有影响力的机构,目前拥有香格纳、华府艺术、迈纳迈图文等众多优质客户。这些机构的入驻营造了苏州河畔浓厚的艺术创意气息,将历史文化、人文情怀很好地融入时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收藏家、媒体、知名人士、艺术爱好者、市民和游客,创意的元素促进产业效益最大化。

这种以产业置换为载体的成功方式,为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发展另辟蹊径,成为老园区改造的“成功教材”,掀起工业厂房变身文创园的时代风潮。

见闻二:上海弄堂味道的“田子坊”,保护与发展的辩证融合。

上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做好保护与发展这篇文章,我在老街弄堂找到了答案。

老上海的老街弄堂有着浓浓的韵味,田子坊就是其中之一,她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时尚地标性创意产业聚集区。向上追溯,这里所处的泰康路原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老街,199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原来下雨一地泥,1998年随市政设施改造,把泰康路重新铺设,一些艺术家和工作室陆续入驻。

在这条如今上海滩最有味道的弄堂里走一走,迂回穿行在迷宫般的弄堂里,从茶馆、露天餐厅、露天咖啡座、画廊、家居摆设到手工艺品,一家家特色小店和艺术作坊在不经意间跳入视线,人流熙熙攘攘,弄堂纵横交错。

探寻上海“辩证法”

发展则兴,守旧则衰。不难看出,田子坊石库门文化创意工程的改造之路贯穿着历史的文脉和发展的脉络,是以保护和发展的方式寻找城区改造升级的最好方法。对历史文物和古建筑的改造,保留的不仅仅是建筑外观,还有延续至今的弄堂小厂、弄堂文化和历史文脉。

上海近现代建筑和传统社区发展缩影成今天的田子坊,其发展脉络清晰地反映了从近代江南农村到法租界华洋混住社区及里弄工厂社区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风貌,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象表达。

在浓郁弄堂文化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上海亲切、温暖的一面,还看到了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率先创业、率先开放、率先改革、率先发展的开拓精神。这里成立了由创意企业自发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上海城市建设开发与历史建筑保护结合示范区域……在城市迅猛发展的时代,能够有这样一份“上海记忆”,并且以这样独特的方式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值得我们借鉴。

见闻三:新旧融合基调中的“新天地”,文明与文化的辩证统一。

上海的文化推动着上海的文明,上海文明的发展让人民享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文化与文明互为引领、辩证统一,使上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变“魔都”。新天地是上海的“城市客厅”、上海的“城市名片”,这里既有百年风华,又有时尚风情。分成南里和北里两个部分,南里代表现代,以现代建筑为主,北里代表传统,以保留的石库门旧建筑为主。

在南北里的分水岭兴业路,是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这里不仅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相融合,还创造前沿生活体验的时尚中心,集时尚、流行、复古、人文、景观于一体。这里中外结合、新旧融合碰撞交织,在这里能找到国际范儿、中国味儿、怀旧感和时尚度。

在南里和北里的新旧对话中,同时激荡着文明和文化的交相辉映。上海的精细治理、垃圾分类、城市大脑……很多其他城市停留在“想”的阶段的事情,在上海已经在“干”,且总能办成。

文明行为让生活从容优雅。“上海市民新七不规范”推行三年,我们确实在漫步城市中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自觉遵守的文明行为——马路不乱穿、车辆不乱停、垃圾不乱扔、宠物不扰邻、餐食不浪费、言语不喧哗、守序不插队。城市文明的和谐统一值得我们学习,所有的场所、所有的店铺,门前干净整洁,垃圾桶整齐摆放,垃圾分类收集,更可贵的是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交流中柔声细语、文明礼貌,让人感到城市的温暖。

垃圾分类让生活时尚简约。从白发长者到学龄儿童,没有人不知道、不践行着垃圾分类,随处可见大家都很认真的把干垃圾放进干垃圾桶,湿垃圾破袋后倒入湿圾圾桶,再把塑料袋放入干垃圾桶……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外地人员来到这里,一下子就能融入到垃圾分类的行为规范中,这是一种强大、无声、有序的文明力量,在别的城市很难体会到。

荣誉感让文明的分量很重。最让我触动的是商家对文明单位这个荣誉称号的重视程度,首先企业经营者都在积极创建文明单位。当我问到文明单位对企业有什么实惠,企业负责人只说了一句,这是一种荣誉!当在店铺门口显著位置看到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明单位牌匾的时候,我瞬间理解了这个称号的分量有多重。

上海,因时而变、随势而动,这座城市有着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这里的人追寻着规则意识、契约精神、文明秩序。在这确实需要更深入地挖掘、思索和学习,以期探寻更多关于发展、创新、变革的“种子”带回青岛,能在我们的家我们的城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