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40年的青岛启示⑤:让改革创新成为青岛的根,青岛的魂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深圳特区40年的青岛启示⑤:让改革创新成为青岛的根,青岛的魂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故事起源于一个伟大的创意:当1979年一位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圈,改革、创新作为密码,就此被编刻进这座城市的基因里,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和“魂”,成为深圳立市、创市的根本。

而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圳是整个中国新时代改革创新发展的窗口,以改革创新为根基,我们从深圳的建设,可以窥见中国腾飞发展的实力。

2005年3月25日,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而现在,这句话作为“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之一,贯穿着深圳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决定着未来的深圳航向。

改革创新正成为青岛学习深圳任务的重中之重。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临时党支部委员,青岛市科技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李天传表示, “我们‘学深圳、赶深圳’要学的东西很多,但我认为最应该学的是深圳改革创新的精神。青岛正在加快打造创业城市,我认为改革创新应该是最重要的突破口和发力点。”

深圳因改革创新而生

深圳人为改革创新而来

徐松兰在《深圳十大观念》一书中写道:“深圳因‘改革创新’而生,深圳人为‘改革创新’而来,这是对深圳和深圳人的要求,也是这座城市的气质和性格。”

改革创新,永远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灵魂和动力。作为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史的重要见证,这座“奇迹城市”,以改革创新为答案,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优越的时代考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必然选择。而改革创新的本质,是探索,是迭代,是解决上一次改革所遗留的问题并持续带动城市进步。

上世纪的飞速发展,诞生了占产业主导地位的“三来一补”加工业,房地产、贸易和股市更是成为支撑起深圳的经济命脉。机遇与挑战从来都是并行的:跨入新世纪,面对土地、空间有限;能源、水资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负;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四个难以为继”,深圳拒绝沉迷于昔日的辉煌,其破局之路,仍选择了改革创新。

2005年,在总结了深圳过去25年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剖析“破”与“立”的命题,深圳提出了“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的发展新思路,以此来解决深圳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难题。

而仅参考《深圳十大观念》书中,2005年之后的深圳动作,足以看出深圳对于“根”与“魂”意识的深化:

2006年,《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出台,这是全国首次将政府与改革的关系以法定的方式确定下来;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

2010年8月25日,30年前打响特区建设第一炮的蛇口,迎来了包括民生、产业、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在内的全市五大领域60个重大项目的集体开工。这代表着蛇口的下个30年蓄势待发的决心。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努力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深圳是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突破点。

时间走到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中央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为下一步深圳的改革创新发展点明了方向。

更重要的是,深圳作为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本。新一轮改革创新的大潮不断涌来,深圳始终明白,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政治任务,40年,对于改革创新模式的探索,深圳从未停止自己的步伐。

深圳,不仅代表全中国改革模式的促成者和受益者,更代表着问题出现的谋划者和解决者。改革创新之路从不会有终止,而深圳将依旧以领先于全国的姿态,“上下而求索”。

双轮驱动,如何让改革创新

成为青岛发展的“根”和“魂”?

青岛市政府研究室综合处副处长冷福家表示:改革创新是特区的灵魂,是特区与生俱来的重要使命。从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的发展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改革创新的城市氛围。改革创新已深深嵌入深圳的基因和血脉。在调研时发现,深圳特别善于以改革的勇气破解发展难题,用创新的思维推动工作,特别善于向改革创新要发展动力,要发展优势,要发展资源,要发展空间。比如,深圳率先推出新型产业用地(M0)破解老旧园区改造、城市更新等方面难题。比如,制定全国首个《社会管理要素统一地址规范》,赋予每一栋建筑物房屋 25 位的编码,并关联社会治理相关要素,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同时,这种改革创新精神也激励着这里的创业者,在“闯”和“创”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是产业转型的精准把握。深圳产业成功转型主要是把握了三点:第一,审时度势。摸准时代脉搏,选准前进赛道,前瞻性布局新兴和未来产业,从而夯实了新经济发展的基石。第二,保持定力。深圳也曾面临“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但没有为一时的波动所动,而是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从而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第三,统筹兼顾。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没有放弃服装、钟表、眼镜、黄金珠宝等优势传统产业,而是推动其加快向时尚创意产业蝶变转型,从而焕发新的生机。

三是产业政策的指引驱动。深圳在产业发展中,特别注重强化政策供给,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制定政策时非常注重系统性、针对性,重要政策都有系统详细的配套文件。比如,创新驱动发展形成了“1+10”政策体系。在政策兑现时非常注重精准性、便捷性。政府、商协会等协同发力,积极搭建平台、宣传推介,打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精准高效地将政策红利释放给有需要的企业。特别是注重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再造政策兑现流程,实现政策一站汇集、精准匹配、精准计算、靶向推送。

什么是创业城市的改革创新探索?

青岛,一座青春之岛,维持源源不断的年轻城市活力,需要靠改革创新;一个正在创业的城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靠改革创新;成为城市中的“独角兽”,实现产业集聚、城市转型升级,需要靠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必须要成为这座城市“根”与“魂”。

从昔日“上青天”,到“五朵金花”的诞生,到今年青岛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天生就具有创业城市的特质。而一直以来,把握时代交给这座城市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与使命,固步自封从不是青岛的作风。想要在世界发展大势中崛起,提升城市竞争力,青岛势必要牢牢把握改革创新,加快推动产业链升级,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一种创新创业的产业生态。

今年6月7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来到青岛,深入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调研,他强调,要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创新,放大国家重大战略平台效应,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我们仅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发展来看:一年来,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承担了106项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占全部试点任务的94.64%,截至目前,已实施96项,实施率超过九成,总结形成60余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型经验案例13个。作为青岛改革创新的标志性地点,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已经成为改革创新要素集聚,产业茁壮发展的“热带雨林”。

奔赴深圳亲身体悟当地的改革创新氛围过后,青岛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队员、崂山区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杨媛媛对于青岛以改革创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升级上,有了更深层次的见解。

她认为,学习深圳,就要像深圳那样进一步厚培适合创新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土壤,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此外还要像深圳那样建立成熟的科技和创新生态系统,把青岛建设成为巨大的创新枢纽。同时,青岛应该在全球这样一个参照系之下来看自己的长板,清醒认识并补足自己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丰富的创新因子、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囊括在一地完成高新技术产品各阶段生产所需的所有要素,成为科技创新的港湾,并且用后发优势抢占文化产业制高点,做好“文化+”大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告别“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一名来自青岛科技战线的老兵,李天传也表示,深圳敢于创新,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创新战场,不断提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水平,聚集了海量的人才,培育了无数创新型企业,实现了“深圳加工─深圳制造─深圳创造”产业持续跨越性升级,走出了一条从跟随模仿迈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的跃升之路,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青岛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一定将成为这座创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通关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