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40年的青岛启示⑧: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把青岛打造成“阅读之城”!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深圳特区40年的青岛启示⑧: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把青岛打造成“阅读之城”!

人们对一座城市生命力的认知,往往是从城市文化开始的,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基础。而在某种程度上,有什么样的城市阅读,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形态。

40年华丽蜕变的活力之城深圳,一开始在城市文化中就选择了以读书为路径。

它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接纳了怀着各种理想和追求的年轻人,与年轻市民共成长;它用读书的方式,将来自天南海北各族各地的文化与历史汇聚、融合,形成了自己的阅读基因;它率先喊出了“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口号,用实际行动冲破了人们对其“文化荒漠”印象的枷锁,真正实现了通过读书改变一座城。

同样曾被冠以“文化荒漠”之名的城市,还有位于黄海之滨的青岛。从偏远渔村到国际都市,从不被认可到用实际行动证明,与深圳发展路径相似的青岛,也迫切需要打造一座“阅读之城”,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

“深圳是一个拥有大量年轻人的年轻城市,深圳市民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圳市对于市民提供了优秀的阅读基础设施,培育了城市阅读的习惯与文化。” 这种用阅读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做法,给了青岛市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临时党支部成员,青岛西海岸发展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汪舵很多启发。 “一个爱阅读的城市,就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城市和一个有文化气息的城市。”汪舵如是说。

深圳: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

苏轼在诗中写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人而言如此,对一座城市来说亦然。

深圳,在许多人的想象中,年轻,浮躁,步履匆匆。但当我们真正走在深圳的街头,随处可见的是街区书屋和特色书店,图书馆里座无虚席,周末的书城人头涌动,整个城市弥漫着浓郁的读书氛围。

全国人民第一次领教深圳对阅读的狂热,是在1996年11月8日,恰逢第七届“全国书市”(2007年之后改名“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深圳召开,也是这一天,深圳才拥有了首家书城——罗湖书城。

那时的深圳人或许并没有想到,20多年后这里已书香弥漫全城,但站在今天以“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为追求的深圳,我们再回首那场盛事,一切都显得有迹可循。

1996年书市首日,来到深圳书城参观购书的市民便达到了10万人次,出于市民安全考虑而设置的门票,一度从5元一张被炒到了80元。10天的书市结束后,深圳书城实现了销售额2177万元,一举创造了购书量最多、订货金额最大等多项纪录。

深圳人展现出的读书热情和求知渴望,引发了社会的深深思索,而政府的积极回应,带动了众多公共文化设施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也为如今深圳形成由政府、图书馆、民间机构各方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发展模式,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显然,在深圳通向阅读之城的道路上,1996年的全国书市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当2018年书博会再次回到深圳,规模与22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1万平米的展销大厅换到了5万平方米的主会场,169个订货摊位增加到2352个展位,图书种类从10多万种变为20多万种……

阅读如此深入地融入深圳市民的生活,离不开政府部门对推动全民阅读的悉心规划和倾力推动。2003年,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正式启动,2004年纳入深圳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文化立市”战略框架。

及至2019年底,深圳拥有7座一万平方米以上的超级书城,673家公共图书馆,700多家实体书店,更有286个各类自助图书馆,共同形成了覆盖全市所有街区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这一年,深圳市公共图书馆进馆读者3535.51万人次,同比增长19.69%;借还文献量2757.67万册次,同比增长14.40%;已连续28年保持人均购书量全国第一。

深圳宝安图书馆

在深圳40年发展的历程中,还有一个保持20多年的记录不得不提,那就是——深圳读书月。始于2000年的深圳读书月,已成功举办了21届,是国内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广泛的读书文化节庆,已成为深圳的十大名片之一。

这是属于一座城的狂欢。21年来,每年11月日积月累的文化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心理和文化积淀。截止目前,深圳读书月已累积开展阅读文化活动8800余场,捐赠爱心图书近2700万码洋,吸引超过1.6亿人次参与其中。

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正以读书月为旗帜推动全民阅读静水深流,引领城市文化走出了一条书香馥郁的先行路,城市书香弥散,深圳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憩息之所,深圳亦日渐成为一座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

直面深圳的“文化自觉”

青岛应该学到什么?

深圳是座年轻的城市,40年完成了从建市到被授予先行示范区的转变。40年来,深圳先后被纳入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改革特区和政策优惠区的行列,真正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在将自己塑造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深圳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阅读之城”:从1989年到2019年,深圳人均购书量连续位居全国第一;人均年阅读纸质图书7.23本、电子图书11.21本,在阅读时长、阅读量、数字化阅读等指标上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为在阅读推广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深圳被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授予全球唯一“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城市推崇阅读,阅读改变城市。

“一个书香充溢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深圳带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一个城市。”深圳街头随处可见的阅读场景,让青岛市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队员,青岛市市南区委教工委委员、区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莉感触颇深。

“无阅读,不教育。”在孙莉看来,书香校园作为书香社会的基础,其全面创建亦十分重要。“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我们正从促进教师德正厚学、启智修身,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启蒙养正,推动家长阅读传家、启迪人生等方面加大力度,携手努力创建“书香校园”,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让书香充溢的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2020年11月5日,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深圳蓝皮书: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0)》。报告中提到,“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战略被写入《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及《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作为深圳市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同时深圳将书城书吧建设列为重大民生工程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阅读空间,从满足阅读权利开始,逐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在深圳,阅读不仅是众多市民的个人乐趣、生活方式,亦是一座城市高贵的坚持、执着的坚守。可以说,以“图书馆之城”为目标的深圳,正通过切实的政府作为和数以千计大小不一的读书活动,缔造着一座城市的人文尊严。

正如汪舵所说的那样,阅读不仅可以促进年轻城市的创意与理论的启发、引发城市主要人群和决策参与者的思考,同时也能带动城市的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其不同形式的演变,亦为城市加入了高科技的应用场景,正推动城市治理不断发展。

当深圳立体化、体验式的读书文化日渐走向全国,奔驰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青岛,显然也应当从深圳的“文化自觉”中有多感悟,有所行动,有所实践。

从这之中,青岛应该学到什么?青岛市第四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队员,青岛出版集团时尚生活中心副总编辑田磊从四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首先是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落地实施,一如青岛市政府2018年发布的《关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推动青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其次是重视培养创新创意人才,进一步提升青岛文化创造力,例如与市内大学院校合作设置相关的文创专业、制定文创人才政策等;此外,还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园区建设,突出青岛作为帆船之都、啤酒之城、电影之都、音乐之岛、品牌之都的文创优势,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最后,借鉴深圳“文化+”模式,积极推动青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讲好青岛故事亦是一种有效途径。

不得不说的是,深圳的阅读推广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成为全国的标杆,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这座城市发力阅读推广,不仅是对市民文化需求的回应,同时还是对城市自身价值和转型发展方向的一种选择。

而这一点,也是青岛学习深圳全民阅读推广、打造“阅读之城”的最根本所在。

打造“阅读之城”,青岛早有准备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至今保留着康有为、沈从文、老舍等名人故居。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熏陶、100年的现代文明洗礼为这座城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其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基因和浓厚的阅读氛围。

而这座城市对“阅读之城”的探索,早已开始。

2005年8月18日,青岛首届图书文化节开幕,在历时一个月的时间里,围绕知书、读书、爱书、品书和藏书,开展主题系列活动。自此,读书月成为这座城市的坚持,“书香青岛”日渐成为青岛的阅读文化品牌。

青岛全民阅读的爆发机遇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青岛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初步构建,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型阅读空间和服务模应运而生,一场关于“书香青岛”服务升级的阅读变革,已然降临。

是年,全国首家以城市命名的阅读研究院成立,并首次正式发布《青岛市全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青岛确立了“打造北方地区独具特色的阅读文化中心城市”的目标;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为87.2%,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82本;超过1万人加入到青岛每晚7点半的“朗读者”活动;包括国内知名作家、文化学者在内的百余位“领读人”聚首青岛开讲……

及至2019年,青岛的城市阅读指数位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反映市民个人阅读需求的“个人阅读指数”,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深圳。

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那么书店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对青岛来说,本土书店的存在尤其如此。

青岛最早的本土独立书店可追溯到1933年开业的荒岛书店,此后经年,学苑书店、大地书店、汉京书店等陆续出现而又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如今留下不是书店、如是书店、荒岛书店、栈桥书店、青岛书房、良友书社等长存者各具特色、百花齐放。

其中,如是书店成长为一个文创产业街区的“入口”,青岛书房把具有地域场景特色的图书、展览、文创、出版甚至餐饮聚合在书店中,栈桥书店成为青岛实体书店转型升级的样板……不断构筑富有创造力的城市阅读场景,似乎已成为青岛本土书店的一种本能。

当然,日渐丰富的阅读场景,如分散在社区、景点、车站、网咖的自助图书馆、“青图驿站”、“共享智慧书屋”、线上阅读平台等,正在打通青岛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诠释着一座城对全面阅读的坚持。

阅读,青岛人是认真的;阅读之城,青岛亦正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