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片”焕新生 “建“证RCEP下市北的开放发展
青岛
青岛 > 政务 > 正文

“历史名片”焕新生 “建“证RCEP下市北的开放发展

每座城市都需要历史的“建”证者。

对于青岛而言,这座海滨城市因海而生,向港而兴,开放,是它的使命,更刻入了城市发展的基因。市北区作为青岛的主城核心区,更作为这座百年城市的老城区,在抢占开放发展新高地的同时,其历史底蕴也让她必须承担起城市文化记录、传播的重要职责。

百年港口、百年火车站、百年啤酒厂、广兴里等一系列里院建筑、“青岛的华尔街”馆陶路……立时代潮头,如何以建筑表达历史与未来,这是市北占地约14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保护示范片区在新时代需要做好的关键课题。结合历史优秀建筑,挖掘城市深处的情感记忆与历史痕迹,并将其融入城区建设的脉络中——让“历史名片”焕新生,市北决心将老城区的人文记忆再次延续。

“历史名片”焕新生 “建“证RCEP下市北的开放发展

这次,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大港火车站和青岛的老海关——胶海关,共同走入那段记忆中的青岛故事。

它曾是无可替代的交通枢纽——大港火车站

从时间线来梳理,或许对大港火车站的了解会更清晰。

1898年3月,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准许德国在山东修筑自胶州湾经潍县、青州至济南的铁路;1899年秋天,胶济铁路开始了兴建的篇章,大港火车站也开始了兴建,不仅重塑了山东的交通格局,更影响着山东乃至北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历史名片”焕新生 “建“证RCEP下市北的开放发展

1901年4月,胶济铁路筑至胶州,值得注意的是,同年更大规模的新青岛火车站建成,而在此之前,位于临港区的大港火车站作为青岛重要的交通枢纽,承担着最初始发站的使命。也就是在那一年,青岛航运从大港启航,青岛港也开启了其作为门户港的功能。1904年,随着胶济铁路全线通车,青岛港更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港口。

青岛,可以称之为一座规划严谨的“模板城市”。在1910年度城市扩张计划中,青岛仍计划以港口和铁路为城市布局的依托,要求沿胶济铁路以大港为中心,形成港口、仓储和货物集散枢纽区。在1935年1月青岛工务局完成的实行都市计划方案的初稿中明确:城市交通体系以大港为中心,大港车站为总火车站,并在胶州城东平原规划综合车站,而临近栈桥的青岛火车站则为单纯的铁路客运车站……考究历史可以发现,大港火车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城市规划上是无可替代的。

几乎与青岛这座城市同龄的大港火车站也获得了城市对他的厚爱:如今,这座原汁原味的老站依旧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静静地期待每一位路过的市民唤醒那段尘封的历史。

作为青岛唯一保存完整的德国人修建的火车站,早在几年前,大港火车站便拥有了“身份转换”的想法,计划结合这些青岛市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博物馆的形式见证城市发展。而早在之前相关部门便对胶济铁路和大港火车站历史沿革、照片档案、保护利用状况等进行细致地调查研究和梳理,并计划将其纳入青岛市胶济铁路工业遗产展示带。

RCEP东风起,相信大港火车站将以城市文化记录者的新身份,重新活跃在大众面前。

它的诞生离不开青岛的开埠通商——胶海关

一个历史建筑如果要升级为历史优秀建筑,那么其背后的故事一定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胶海关无疑是青岛抒写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也是青岛海关的前身。

青岛学者刘逸忱曾写道:“与位于前海的多数德占期间公共建筑相比,静守大港东南一隅的胶海关旧址有些形单影支,但由于青岛近代史与海关的沧桑变迁紧密相连,胶海关办公地址也曾伴随城市发展几经移转,成为了青岛——这座港口城市从小渔村到重要通商口岸华丽蜕变的见证者。”

“历史名片”焕新生 “建“证RCEP下市北的开放发展

早在1899年,青岛开埠通商,胶海关成为了全中国第一个租借地海关,正式对外办公。尽管当时的城市在曲折中前行,而胶海关作为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的钥匙,引领青岛撬开了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通商发展的大门。

值得注意的是:受总税务司赫德委派,原宜昌关税务司阿理文,成为首任税务司,同时兼任大清胶州邮局邮政司——而胶海关的成长,日后可以说与这个德国人息息相关。

胶海关旧址建成于1913年,是当时青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办公大楼,至今已逾百年。德国历史学家托尔斯顿·华纳在《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中描述胶海关旧址:“该砖木结构的建筑有高高的斜屋顶,横向两处山墙为德国青年风格派手法,主入口开在纵切面,由造型简单的圆形壁柱承重。”

时间走到1949年6月2日,青岛市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胶海关,随后对旧海关机构和制度进行了根本性改造。1950年,胶海关正式更名为青岛海关,从此,由人民掌管的新海关获得了新时代的重生。

2006年5月,胶海关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青岛海关博物馆位于新疆路16号胶海关旧址内,静静地陈列着这段历史。

胶海关之后,青岛海关的成熟不仅站在了代表齐鲁联接世界的新高地,更为老城区乃至整个城市的革新蓄满底气。跨越百年的沧桑变革,如今,青岛已然在打造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化大都市道路上步履不停。

它们将“建“证RCEP下市北的开放发展

在市北的规划中,城区要迈向更高的台阶,历史优秀建筑更要参与到城区发展的历程中来,以更新的定位来向更多人讲述这片区域所引以为傲的历史人文故事。

早在2017年6月9日,《胶济铁路沿线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规划》便正式出炉,计划深入挖掘并保护胶济铁路沿线分布的工业文化遗存,如港口资源、胶济铁路、工业厂区等,形成胶州湾东岸工业遗产展示带;同时将老企业搬迁后用地植入都市型产业,面向创新需求的新业态、新空间,推动老工业厂区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带动城区向高质量发展。

“历史名片”焕新生 “建“证RCEP下市北的开放发展

去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就在十五天后,打造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再次为市北锚定航向。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总面积约34.2平方公里,而这其中的优秀历史建筑也注定走向更大的舞台,发挥其文化内涵,做城区发展的“建”证者。

博物馆可能会成为目前市北区对于大港火车站以及老海关以旧引新、拓展多样城市空间的重点方向。

不管是火车站所诉说的大港故事以及萦绕在其周围与青岛港航运息息相关的历史气息,还是印刻在胶海关身上,关乎民族命运、国家兴衰的鲜明时代印记,这都是下一阶段市北将深入研究的文旅产业内容,也势必与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的建设相耦合,实现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同频共振。

“历史名片”焕新生 “建“证RCEP下市北的开放发展

从历史中走来,就要奔赴下一段历史。我们可以欣然地期待,大港火车站和胶海关未来的发展,将在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的成长中,带领世界认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开放的市北。(记者:董柳 通讯员: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