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金融业发展!青岛如何做?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加快金融业发展!青岛如何做?

原标题:青岛加快金融业发展 努力迈上新台阶

青岛是一个具有深厚金融基因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金融业一直蓬勃发展,特别是2014年,青岛获批成为全国唯一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青岛金融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这座城市也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金融环境建设和金融业创新发展。

加快金融业发展!青岛如何做?

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6%,高于全市GDP增速3.9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增长14%,占全部税收的10%,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青岛成为山东省首个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其中贷款增量占全省的1/4。青岛连续2年举办全球创投风投大会,出台十条政策,设立科创母基金。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362家,管理基金887只,管理规模1039.3亿元,比2019年末分别增长91家、334只、218.0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3.58%、60.4%、26.56%。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青岛努力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渠道,建立“金企通”“融资通”等平台,推动金企对接常态化、便利化、高效化。实施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17条措施,2020年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97亿元,增长37%。实施“千名金融服务专员联系万户企业”活动,累计为3286家企业提供融资1172亿元,稳定就业岗位13.25万个。

以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引擎,青岛扩大金融双向开放,促进跨境投融资,连续6年举办青岛·中国财富论坛,“财富青岛”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青岛成为国家第二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拥有全部七大类金融牌照(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全市现有金融机构280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35家,涵盖20余类金融业态。新增上市公司17家,总数达59家,在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达到81家,在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928家。

与此同时,青岛坚持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抓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降至1.29%,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据了解,站在“十四五”开局新起点,下一步,青岛将以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金融业发展,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青岛将扩大产业规模,做到“两个高于”。即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要力争高于10%,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力争高于7.5%。塑造优势特色,打造“两个高地”。第一个高地,要建设好财富管理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财富管理高地;第二个高地,要加快创投风投中心建设,打造创投风投高地。加快创新发展,实现“两个突破”。第一个突破,要利用好青岛获批国家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政策,金融科技尽快实现突破;第二个突破,是外汇和跨境人民币改革创新尽快实现突破。提升辐射能力,服务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落实好《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金融战略合作协议》,用好1000亿规模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统筹推进胶东经济圈基础设施、城市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

青岛将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服务功能的新提升。服务好重大战略。鼓励各个金融机构制定专门金融服务计划,从加强信贷投放、优惠贷款利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简化业务流程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助力重大战略在我市落地见效。服务好实体企业。鼓励金融企业优化金融服务产品,集中优质资源投入实体经济,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实现总体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全力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努力实现“两个倍增”。即推动上市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力度,扩大投入,实现主业规模的倍增。鼓励企业提高企业发展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市值的倍增。服务好中小微企业。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的占比,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服务好重点项目。对符合政策性融资条件的项目,要积极争取政策,利用好政策性贷款、地方专项债等融资手段,发挥在青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形成政策性融资集成效应。

在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方面,青岛将努力为金融机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有力的支持。据悉,青岛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聚焦财富管理、创投风投、金融科技等重点领域,研究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持续激发金融发展活力。通过落实建设金融人才公寓、设立金融人才专项奖励金、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措施,为金融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研究制定全市对各类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对青岛增加贷款投放。要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和区市属地管理责任,提升监管能力,对潜在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对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逃废债等非法金融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深化政金企合作。用好“金企通”金融服务信息支持平台,发挥好融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作用,实现资金供需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