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和一汽的“赌局”:重回工业强市的一场救赎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岛和一汽的“赌局”:重回工业强市的一场救赎

文章授权转自:青小岛

最近,雷军“押上人生所有的战绩和声誉”造车的消息引爆汽车行业。

3月30日,小米集团公告称,将成立全资子公司,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由雷军亲自挂帅。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与号称“最后一次创业”、刷屏媒体的雷军相比,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透露的一则青岛造车的消息则低调许多。

3月31日的青岛日报报道,截至目前,200个市重点建设项目中已办理完成供地手续项目160余个,建设项目规划审批面积1567万平方米,为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项目等省市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奠定了基础。

去年8月31日,一汽解放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拟投资9.98亿元建设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用于生产解放品牌的轻型系列载货汽车及部分中型载货车。

以重卡汽车销售见长的一汽解放筹划新能源轻卡,同样是业内重磅消息。而逐渐成长为汽车城的青岛,成为一汽新能源轻卡的首个战略布局城市。

根据此前透露的消息,该项目达产后将一汽解放的轻卡年产能将增加10万辆。一汽解放2020年共生产整车49.94万辆。也就是说,青岛项目投产后,产能将直接拉升20%。

不过,应该看到,新能源轻卡近两年的市场销量并不乐观,青岛和一汽杀入新能源轻卡领域,与雷军“押上人生所有的战绩和声誉”,颇有几分相像。

图片

拥有海尔、海信等知名企业,在很多人眼中,家电产业毫无疑问是青岛的第一大产业。

实际上,汽车产业已经后来居上,跃升为青岛产业领域的头把交椅。整车产量占全国约1/20,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占到全国1/10。

根据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20年青岛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已连续3年突破百万,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青岛全年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20%,对青岛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45%。

加上刚刚引入的奇瑞,青岛已经拥有了北汽新能源、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五家整车企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改装车企业达到28家,拥有17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接近900家其他相关配套生产企业。

盘子上去了,可青岛在国内造车界的存在感并不强。

3月初,媒体曾爆出这样一则消息:首次超越特斯拉!“青岛造”新能源汽车问鼎全球月度销量冠军。

新闻的主角是五菱宏光MINI,今年1月共售出36762辆,连续第7个月刷新销售纪录。

这款神车官方指导价为2.88万元—3.88万元,被称为“人民代步车”。然而,从报价与口碑不难看出这款车的市场定位。光鲜背后,更多是青岛造车的尴尬现状。

能得到消费者的追捧,说明五菱宏光MINI的定位是成功的。但放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与主打科技感的蔚来与特斯拉相比,在引领时代潮流与前沿科技方面,这款车显然不能与上述两者同日而语,明显弱很多。

这可以看做是青岛汽车产业缺少存在感的一个缩影:低端车多,高端车型少,尤其是能引领潮流的车型少。

目前,青岛造的主流高端汽车只有2020年9月开始下线的全新奥迪A3 Sportback,这也是山东第一个豪华车项目。

所以,作为一汽解放未来力推的新能源轻卡,被青岛寄予厚望。

“作为传统商用车企业,要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向智慧交通运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轻卡新能源基地的实施,将提高公司整车装备能力,尤其是提高轻型卡车的整车装备能力,在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抓住发展机遇,抢占新能源市场。”一汽解放表示。

图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

从市场反馈来看,新能源轻卡这两年并不受待见。

2013年新能源卡车年销量仅为三位数,到2017年飙升至7万辆,在这之后,新能源卡车呈现断崖式下滑,2019年2.5万量,对比巅峰,缩水近2/3,2020年上半年,国内纯电动卡车销量7182辆,同比下降48%,持续走低。

在新能源物流车领域,2020年新能源轻卡销量最好的车型是东风EV350,累计销量4000辆,占轻卡车型比重达47%。

市场销量如此惨淡,一汽解放在青岛规划中的10万辆产能如何达产,又如何消化,是一个待解的难题,也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车企巨头几乎都认为新能源轻卡是下一个汽车行业的风口,但风何时才能到来,依然是个未知数。

低迷之中,亦有曙光浮现。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长沙、杭州、郑州等地先后发布了新能源货车推广政策,其中对新能源货车进城通行的条件进一步放宽,有些城市甚至不再对新能源车限行。

2月20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印发了《关于为北京市新能源轻型货车运营激励企业提供优先城区通行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对积极参与北京市新能源轻型货车运营激励方案且满足发放条件的企业优先发放城区货运通行证。首次办理时,按更换新能源车辆和证件发放数量1:1的标准予以核发。

2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其中提到,持有本市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许可的企业,购买符合条件的纯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用于货物运输,市相关部门优先核发《货运汽车通行证》。

一线大城市的政策风向,若能吹到全国,将转化为巨大的政策红利,助推市场复苏。

市场的现状,青岛和一汽不可能不明了,唯一的解释是青岛与一汽准备豪赌明天。

图片

4月1日,《大众日报》6版发布山东省“2021年16市重点任务公开承诺事项”,青岛公开承诺了以下20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加快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十三五期间,青岛工业已由强项变为短板。

所以,作为支柱之一的汽车产业,对青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关乎城市竞争力,以及未来能否再进位赶超。

根据青岛相关领域“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要达到500亿元,带动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新高地。

青岛的汽车产业已经做大,当下紧要的是要往产业链的上游延伸,将整个产业做强。不然,青岛将永远停留在“制造基地”的层面。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即墨一位负责汽车招商的官员表示,目前,政府也意识到产业的不足,已开始补链、延链,针对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重点招商。

还有一个是研发,作为年产整车120万辆的城市,没有大型研发机构,如同缺少汽车行业的“魂”,不可能称之为“强”。

图片

去年,青岛重金引入奇瑞。今年2月,计划总投资230亿元的奇瑞汽车青岛基地项目开工,不过至今没有迹象表明,奇瑞会把研发机构放到青岛。

与此同时,与青岛深度合作的一汽,传来了这样一则消息:3月27日,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智能网联创新试验基地建设项目启动仪式在长春举行。

项目总规划面积26.6万平方米,总投资26.9亿元,主要由新能源试验区、智能网联试验区和被动安全试验区三个主区域构成,着力构建以新能源试验为主导,以智能网联等新型研发类试验为特色,以被动安全、行人保护、增减材制造创新中心为补充的创新试验基地。

这应该就是青岛努力的方向,一旦完成产业链补强,将助推青岛工业重新崛起,成为工业强市救赎之路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