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可支配收入发布!青岛什么水准?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人均可支配收入发布!青岛什么水准?

15个新一线城市,哪儿的居民最有钱?

早在二月初,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就发布了抽样调查结果,2020年青岛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56元,同比增长3.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55905元,同比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23656元,同比增长4.8%,增幅高于城镇水平,城乡收入比同比缩小。

本文授权转载自/©回澜听涛(ID:opinionline)

撰文/©涛君

编辑/©张慧

这样的成绩横向比对,更有参考价值。随着郑州和西安的2020年统计公报发布,15个新一线城市的人均收入排行也正式出炉:苏州领跑,杭州和南京紧随其后,这三座城市人均收入都超过了6万元。青岛排在第七位,位于榜单的正中间。人均可支配收入未过4万元大关的城市有三个,重庆、西安、郑州。

提起“人均可支配收入”,确实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却也经常遭受质疑——地区经济差异,行业收入差异,城乡差异都会给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

以核算方式为例,目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照家庭为单位进行核算的。但参考现实,年轻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较低,由于没有退休人口,转移净收入基本上都是负值。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是统计上的一种指标,很难对应到每个具体家庭上。可即便如此,这个指标,依然能看出特定时间段内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以区域划分来看,长三角片区苏、杭、宁的领先优势毋庸置疑。尤其是被誉为“地表最强地级市”的苏州,人均可支配收入62582元,不仅能于新一线中拔得头筹,放在全国比拼也仅次于北上广深这四大一线城市,位居全国第五。

珠三角的东莞、佛山紧随其后,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分别是56533元和56245元。与长三角相比,这里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整体收入略低。

成绩尤为惹眼的,是人均收入领跑长江中部和西南片区、甚至力压东部沿海地区青岛和天津的长沙。这几座城市中,重庆地广人多、体量近乎于一个省,平均下来的数据参考意义不大。此外的武汉、成都,都落后于长沙2到4个身位。而作为“收入高、房价低”的典范代表,长沙在2021年新一线城市主城区居民幸福指数排行榜上,也以0.34的最高分位列第一。

再来看北方城市,青岛在几座城中位次最靠前,身后依次是天津、沈阳、郑州和西安。15个新一线城市,全体居民人均收入低于4万元的3个城市有两个在北方。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的郑州,平均下来后暴露出了明显的短板。

与长江流域的枢纽城市武汉相比,后者作为华中地区的战略高地,只拿出“人才资源”一项郑州就难以比肩。武汉,大学生数量全球第一,为产业发展做足了人才储备;重点名牌大学就业指数及十年后毕业职业发展,都远超河南本土。郑州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较少,整体科创能力不突出。而这也是榜单上北方城市整体落后的缩影——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居民收入的水平。

以此为鉴,重新审视差距越拉越大的居民人均收入,似乎就更好理解了——增长方式上的差异,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排行上的格局。

苏州为什么“猛”?天时地利很难复制——背靠上海,“王者”的辐射带动作用、溢出效应是其他城市无法分享的红利,无论是改革开放后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还是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海的服务和辐射作用对它都非常关键。2020年苏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认定数、净增数和有效数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达9772家,同样只低于四大一线城市,位居全国第五。

杭州为什么“强”?作为民营经济最发达省份的省会,杭州聚集了众多大型民企总部。而“电商之都”的新标签,更是立足于二产之上的新经济业态。2020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290亿,占GDP比重26.6%。

长沙为什么后来居上?依然在享受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红利——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医药、汽车齐头并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例,2020年,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再次入围全球工程机械50强,实体经济的坚实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同样也给居民收入水平提供了可靠屏障。更让人惊叹的是,长沙多年以来“坚挺”的低房价。前一阵,热搜上“6.4年买100平米房”引发了无数年轻人的感慨,什么是幸福?挣得多、花得少、攒得下,这就是幸福。

比照身前的这几个城市,青岛手里的底牌其实并不差。2020年疫情冲击之下,更显实业的重要性。青岛拥有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9个。而在此基础上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正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必经之路。而以工业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四新经济”,也正逐步成为拉动新旧动能转换提速的主核引擎。

夯实二产、做足增量,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以及外地的打工人重返青岛、建设青岛。这也是疫情下青岛消费支出保持增长的背景:2020年全国最富有的两座城市上海、北京,分别出现了人均消费支出下降。而青岛居民人均消费却首次突破了3万元,同比增长了2.7%,其中医疗保障、教育文化娱乐增长得尤为明显。

重塑传统制造业的同时,青岛也在金融、互联网等新赛道上寻找着进位赶超的机会。在2020年6月份公布的新一线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上,青岛位次并不理想,仅列于合肥和佛山之前。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人群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消费成熟度指数上,成绩也差强人意。而这也是青岛在顶级城市竞争中,锚定现代服务业、跃升城市能级的原因所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月主城区居民幸福指数排行上,青岛与排在第一位的苏州相近,高过第二位的杭州。究其原因,还在于适中的房价和相对和缓的高峰通勤。

收入作为衡量幸福生活的指标之一,并不能定义幸福的全部。同样,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不仅仅是“钱多钱少”一项,更为综合立体。新的一年又是新的一轮赛程,青岛人的钱袋子还会更鼓一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