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都市圈还在等什么?
青岛
青岛 > 凤观青岛 > 正文

青岛都市圈还在等什么?

这几天,一则“高密市委书记刘玉:全面深入融入青岛,是高密人最大的智慧”的视频破圈而出,成为刷屏话题。

从泰安市东平县长调任高密市委书记不到3个月,刘玉的这番动员清晰地勾勒出他的主政思路。

高密之外,潍坊另一个县级市诸城这几年也提出,“全面对接大青岛、深度融入西海岸”,还成立了诸城市全面对接青岛工作办公室。

烟台代管县级市海阳也提出,抢抓胶东经济一体化发展都市圈,积极融入青岛。

实际上,无论高密、诸城还是海阳,积极融入青岛的口号喊了已经十几年。

早在2003年,时任潍坊市委书记张传林就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上海比作青岛,潍坊比作苏州的话,高密就是昆山。”

2004年,高密市委明确提出“打青岛牌、唱国际歌,借势青岛,主攻日韩”的招商引资思路。

遗憾的是,相比于20年前就在推进的南京都市圈,青岛和周边区域的联动一直没有形成都市圈的概念。

而现在,面对周边区域的积极态度,在国家愈加强调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当下,青岛更应该以都市圈思维,从轨道交通、产业转移、户籍放开、教育医疗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积极主动,共同将都市圈经济这块蛋糕做大。

连接而不是拥有,这才是未来都市圈经济的核心要义。

本文授权转载自/©青记(ID:tsingnotes)

撰文/©青记君

编辑/©申君毅

青岛都市圈的范围

国家层面十四五规划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都市圈建立统一的规划委员会。

努力了20多年的南京都市圈刚刚成为第一个获批的都市圈,青岛都市圈要加快步伐。

青岛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提出,要打造世界知名的青岛都市圈,共建胶东经济圈,引领形成“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格局,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版青岛都市圈进行了扩容升级。

相比于2017年12月《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最新的“青岛都市圈”将日照纳入其中,明确由“青岛、潍坊、日照和烟台海阳、莱阳等组成。”

但这个升级版“青岛都市圈”目前还停留在自身规划层面,还需要获得山东省级层面支持,进而积极争取获得国家批复。

4月13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点了几个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名。

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扎实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研究编制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等跨省区城市群实施方案,有序引导省内城市群发展。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支持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支持其他有条件中心城市在省级政府指导下牵头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

不得不说,山东再一次被“忽视”了。

在国家层面十四五规划中,山东半岛城市群虽然被列为第六大城市群,但其发展一直存在两个问题,政策连续性不够和局限在一省之内。

前者是对半岛城市群的范围摇摆不定,后者则是地域限制。

不光中原经济群辐射到山东,淮海经济区现在都已经横跨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把山东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都囊括在内了。

对于山东而言,也要注重跟周边省市的联动。

从十四五规划“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正处于一纵一横的交汇处,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山东的格局也应该足够大,山东半岛城市群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山东省内,而是应该将以大连为主的辽中南城市群,甚至韩国仁川囊括在内,整体统筹形成东亚城市群规划。

还有一个层面的问题。

从国家目前相关文件来看,区域一体化主要就是城市群和都市圈。

但山东在城市群和都市圈之间自己又加了一层经济圈,包括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这种划圈方式真的值得山东好好思考。

回到青岛都市圈本身。

早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时任青岛市长孟凡利和青岛政协主席杨军接连呼吁,支持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家级青岛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第一个获批是一种明确的信号,青岛都市圈应该尽快确定范围,按照相关要求,尽快建立统一的规划委员会,尽快编制发展规划,尽快争取山东全省的支持。

户籍放开

3月15日,青岛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解读》。不过,青岛只有三个代管县级市是全面放开落户限制的。

而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曾明确提出,支持青岛市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推动人才交流互动。

青岛新一轮户籍改革仍然没有对青岛都市圈和胶东经济圈内的户籍流动放开,不能不说青岛在贯彻领会相关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比来看,去年5月6日,浙江省宁波市发布《关于全面放宽我市落户条件的通知》,明确给予舟山户籍人员迁移户口同城待遇,舟山市区户籍等同于宁波市区户籍,舟山县市户籍等同于宁波县市户籍;并放宽社保缴纳条件,社保缴纳年限累计的范畴由“在宁波缴纳”放宽至“在浙江省内缴纳”,即在省内其他地市缴纳的社保可纳入宁波累计缴纳年限。

同样,去年12月,苏州市发布《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实施意见》也提出,实施省内特大城市苏州与南京在积分落户时,实现居住证年限和社保年限积累互认。探索苏州与无锡、常州等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积累互认。

可以看出,各大都市圈加快破除户籍等发展壁垒,将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内生动力。

青岛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心城市,更应该主动担当作为,在户籍制度改革中针对潍坊、日照和烟台海阳、莱阳等青岛都市圈城市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

轨道交通破局

无论京津冀还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都是建立在轨道交通基础上的区域一体化。

十几年前,北京和天津、上海到苏州的通勤时间已经缩短到半个小时以内了。

新晋获批的南京都市圈,其轨道交通规划延伸到马鞍山、滁州等城市。

胶东经济圈内地铁、城际铁路建设也将打破行政边界,未来承担起连接相邻城市通勤功能的重任。

相比于胶东经济圈这个更大的概念,青岛都市圈更应该先行一步。

2020年3月,日照发布的《2020年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计划》中,正式确定:启动董家口至日照综合客运站轻轨规划可行性研究,并将其纳入到日照全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青岛正式运营的13号线终点是董家口站,几乎开到了日照的“家门口”。

虽然青岛和日照都在积极呼吁,但青日高铁仍然没有时间表。

青岛8号线未来将延伸至高密、11号线延伸至海阳、17号线延伸至莱阳……一方面,可以看出高密、海阳等地都在翘首以盼,积极争取,另一方面也更需要青岛方面主动推进,当成自己的事来做。同时还需要双方联合起来积极争取山东省级层面的支持。

产业辐射

城市群也好,经济圈也罢,还是都市圈,其本质是产业和人口的一体化,尤其是产业。

此前有不少研究认为,胶东经济圈城市之间产业同质化严重。胶东五市,每个城市都有机场,每个城市都有港口。无论机场还是港口,同样都存在同质化竞争、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产业领域,相对而言,胶东经济圈之间的产业对接交流不够频繁。 也正因如此,山东16地市之间各自主导优势产业缺乏互动连接,难以形成集群规模优势,一直是制约山东从工业大省到工业强省的关键一步。

眼下,胶东经济圈之间产业对接交流依然面临着很大困难,但在青岛都市圈内,相对来说,相互之间产业对接交流更现实一些。

一方面是潍坊尤其是下辖县级市高密、诸城和烟台海阳、莱阳等地,本身就对融入青岛更加主动积极,没有心理上的负担;另一方面是,青岛国际化都市的影响力也的确为这些城市的相关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比如,歌尔在潍坊和青岛双总部,尤其是青岛公司将作为独立上市主体。总部位于烟台莱阳的鲁花集团在青岛设立金融总部;中国造纸龙头企业、世界纸业10强山东晨鸣集团也在青岛设立金融总部。在青岛都市圈内部的产业互动中,歌尔和鲁花算得上成功的典型。

当然,青岛一方面为周围地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另一方面也需要主动将自己的产业实现转移。

这方面,无论是青岛政府本身还是企业,还是要真正担负起龙头的责任来。

以南京和滁州的交流为例,在滁州市汊河经开区内,从南京江北新区转移而来的企业已经超过150家,如盛世高科、瑞发轨道、隆建泰等,占企业总数比例达到85%以上。

教育医疗等民生资源的共享

还是以滁州和南京的对接为例,除了产业层面,双方在高校和医疗等民生层面的对接也已经全面铺开。

目前在滁州布局的南京高校包括南京理工大学滁州校区、南京工业大学滁州校区、南京科职院滁州校区、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10余所。

滁州人也能享受到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加入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南京儿童医院滁州分院正式挂牌运营,南京专家常态化来滁坐诊。

2020年12月19日,青大附院胶东医疗中心正式开业,这是青岛北部乃至周边多个县市首家开业运营的三甲医院,在这里就能享受到与青大附院本部一样的高水平诊疗服务,不仅将惠及平度百万市民,更将成为胶东半岛的高端医疗中心。县级市老百姓对于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求程度非同一般。

去年年初疫情爆发时,日照第一例确诊的患者自己租车连夜赶到青医附院西海岸分院,也是同样的道理。

无论是正在建设中的康复大学,还是青岛已有的三家医院,都应该积极主动将范围拓展到青岛都市圈内。

高校领域同样如此。

消费中心

青岛是整个山东的消费中心,尤其是高端和奢侈品牌消费中心。

在备受争议的新一线城市排行榜中,青岛排在第12位(不包括四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

这个排名有五大维度,包括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等五大维度指数,青岛只有商业资源集聚度一项能排进前十,位列第九,其他均没有进入前十。

商业资源聚集度如何来衡量呢?包括大品牌青睐指数、商业核心指数、基础商业指数等。

换句话说,大品牌青睐青岛,不仅仅是考虑青岛市场,而是希望将青岛打造成面向整个山东的消费中心。

以高级百货店海信广场为例,其2019年营业额40.52亿,是山东首个40亿商场。

这是时尚青岛的底气和优势。

所以说,无论是双循环的战略加持还是自身城市能级的提升,青岛都应该好好将自己打造成真正的国际消费中心,乃至整个北方消费中心。

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更强调连接,而不是拥有。

在人均消费排名中,南京以8.47万远超青岛杭州成都等城市。

这是因为,支撑南京1.4万亿GDP和6135.74亿元消费的,不仅仅是南京850万常住人口,而是南京都市圈的3500万人口。

对于青岛来说,也是如此,支撑青岛GDP和消费的,不仅仅是949万青岛常住人口,而是整个青岛都市圈乃至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亿万人口。

凤凰网青岛综合

本文转载自:青记(ID:tsingnotes)

本账号现已全网多平台运营,欢迎搜索“凤凰网青岛”订阅

◎ 青岛城市精英资讯第一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