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市一季度成绩总结,切忌自说自话
青岛
青岛 > 政务 > 正文

山东省市一季度成绩总结,切忌自说自话

随着各地第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出炉,关于各地之间的对比又成了焦点。

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好头至关重要,一季度经济数据运行情况和全年最终成绩密切相关,但也不尽然。

此前,关于一季度数据分析算不上热门。如今的火热,折射出的是各地发展的焦虑。

客观来说,一季度数据很重要的作用是发现自身经济工作思路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做出调整,不让不足贯穿全年。

山东从省级层面到各地市,对于一季度经济情况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层面,而是需要深入反思真正找出问题。

本文授权转自/©青记(ID:tsingnotes)

撰文/青记君

先来说山东省。

在全国31个省份中,山东是比较早公布一季度数据的省份。

4月21日,一季度山东省生产总值1805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0%,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5.4%。

其实18.0%的增速参考意义不是很大,因为都知道去年各地因为疫情经济恢复进度不一样。

但山东却盯着“全省GDP增长18.0%”,并主动对外解读为“是2000年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最高水平。”

而事实是,5.4%的两年平均增速,在全国GDP前10的省份中,仅高于河南的3.8%和广东的5.2%,和安徽持平。

山东省市一季度成绩总结,切忌自说自话

而排在山东前一位和后一位的江苏和浙江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了6.4%和6.2%。

也就是说,山东落后江苏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而领先浙江的优势进一步缩小。

就算在平均增速上高于广东,但在总量上,山东和广东之间第一季度GDP差距从2020年的7600亿扩大到9000亿,并没有缩小。

这才是山东2021年第一季度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具体到16地市来看, 4月26日,青岛发布2021年一季度经济数据。 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一季度,青岛生产总值为3037.42亿元,同比增长18.0%,两年平均增长4.7%。

青岛一季度18%的增速,与山东持平,但低于全国的18.3%。

而4.7%的增速低于山东的5.4%,也低于全国5%。

没有跑赢全国和山东,青岛第一季度经济表现似乎不尽如人意,需要反思。

此前曾提到, “在投资、消费、进出口等关键指标好于全国的背景下,青岛整体增速却低于全国,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探讨。”

其实,青岛现在遇到的最现实、最直接难题就是,缺少一个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的制造业集群项目。 而这样的项目很可能需要至少两三年的储备。

可惜的是,往前倒推两三年,青岛一直都没有找到这样的项目。 而 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看到这样的项目出现。 也就是说,如果现在还没有这样的项目储备,可能意味着两三年内青岛还是在吃以前的老本。 这才是青岛最急需破解的难题。

不妨再拿合肥做一个对比。

4月29日,位于合肥经开区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北部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正式开工。

园区定位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将开展整车、核心零部件、自动驾驶等创新性研发,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引领性的创新链;引入数百家关键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与高度聚集的产业链。该园区规划整车产能100万辆/年,电池产能100GWh/年,预计年总产值达5000亿元人民币。

而根据报道,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从沟通想法到开工建设,仅过了6个月。

这个产业园的主要基础还是前期引进的蔚来.

青岛和山东这几年的落后,所有人都看在眼里,青岛不缺振聋发聩的反思,不缺高谈阔论的解决之道,更不缺舆论的关注度,缺的是踏踏实实干事的人和真正解决问题的落地实践。

解放思想要落实到行动中,不是在会议桌上。

那么,紧盯制造业大项目,是不是金融等服务业、城市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就不重要了呢?

当然不是这个逻辑。

紧盯制造业大项目, 是为了稳住经济的基本盘,不至于青岛GDP数据和排名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不至于对城市的士气和民心造成重大的动荡,2020年上半年青岛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舆情就是一个反面典型。

在这个基础上,青岛还是要延续前两年一些好的做法, 包括创投风投机构、新经济项目等,都需要持续做下去,这真的吸引高端人才汇聚、提高收入乃至改善城市经济增长逻辑的大事,但不能急功近利,只盯着数字。

说完青岛,再说和青岛面临同样问题的淄博。

淄博一季度增速19.5%,两年平均增速4.0%。

山东省市一季度成绩总结,切忌自说自话

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淄博这一数据低于全省1.4个百分点,在已经公布的地级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但淄博把19.5%的增速当成了救命稻草,对此解读成“淄博走出低谷”、“换道新经济”的标志。

坦白说,淄博当下面临跟过去两年青岛一样的问题。

那就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新经济项目,而忽略了自身的优势产业,没有拿出足够的精力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去做增量文章。

但新经济项目有几个特点,一是表面光鲜,很容易吸引眼球,二是新经济项目往往估值高,但其实体量并不大,三是新经济对人才、资本等要求高,需要一个生态。

这也就意味着,绝大部分新经济项目其实都是看上去很美。

淄博过去两年的数据都很难看,2020年淄博经济增速也是排名全省倒数第一。

所以也能理解淄博对于19.5%增速的重视程度,但这不是淄博经济的全部。

今年前2个月,淄博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1%,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6%。38个行业大类中有34个行业累计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89.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亿元,增长23%,其中入库税收收入增长25.9%。

从统计数据来看,支撑淄博经济实现19.5%增速,还是淄博良好的工业基础。

齐鲁晚报也撰文分析认为, 如此高的增速来源于制造业的强势增长,淄博的传统产业仍是带动该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是随着石油、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为一季度淄博经济实现良好开局提供了支撑。

在这里,不是说淄博发展新经济的思路有问题,而是说新经济的布局要跟淄博传统优势产业比紧密结合,千万不要另起炉灶重新再搞一套。

比如,全球10万种精细化工产品,中国只有4万种具有生产能力,且多数在中低端。用于航空航天、计算机、太阳能电池上的高端电子化学品,中国自给率还不到30%,70%以上从德国、日本进口。

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作为淄博市总量最大的特色主导产业,淄博该如何围绕卡脖子的精细化工产品进行延伸呢?

心无旁骛攻主业,隔壁潍柴的成功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相比于青岛的落后,济南一如继往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今年一季度济南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456.70亿元,同比增长17.4%,两年平均增长5.9%。

“两年平均增长”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9、0.5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8.51亿元,同比增长2.1%,两年平均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61.40亿元,同比增长16.8%,两年平均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56.79亿元,同比增长18.2%,两年平均增长5.7%。

济南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全力打造的产业集群都表现不错。

规上工业中,六大重点行业合计实现增加值增长30%以上,其中汽车制造、医药制造行业增长50%以上。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43.5亿元,增长20.3%。

规上服务业中,10个门类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43.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4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67.6%。

这几天,济南也是不断有好消息传出。

在4月19日举行的首届济南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高端峰会上,济南市长孙述涛甚至已经立下flag,“我们的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制造最快到今年底,最慢明年上半年将做到全国第四,我这个是非常有信心的。”

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设立。

先行区从2017年开始启动,聚焦总部经济、高端会展、数字经济、氢能源、高端绿色建设等产业方向。

从先行区到起步区,地还是同一片地(面积可能会有变化),但起步区很可能意味着享有国家级新区的权限。

其重要意义可以参考2014年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

下一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很可能是一个省市共建的片区,下山东省将会从省级层面拿出更多资源将更多的项目放到这里。

2020年先行区全年引进优质项目47个,总投资672.6亿元,引进市外投资突破100亿元,增长60%。2021年3月2日,先行区又集中开工了总投资400亿元的20个重大项目。

济南现在有两个地方可以明显做比较大的增量,一是合并后的莱芜,二是起步区。

可以说,济南有足够的成片净地来承接山东省和济南市的先进制造业等实体大项目。

如果青岛不能实现大的突破,尤其是还像现在这样缺少优质大项目, 十四五期间很可能会被济南反超

考虑到两地现在的体量,济南和青岛的此消彼长,对整个山东来说,不是个好消息,这可能同时也意味着 十四五末,山东将被浙江赶超

每一个省都需要一个强省会,这无可厚非。 但强省会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不是靠各种行政资源堆砌出来的。 山东的隔壁河南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2021年3月22日,河南当地媒体《河南商报》专门分析了这个问题:

经济集中度高的省会城市是否利于全省发展?这需要视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而定。

有些城市凭借一己之力带动全省发展,有的则虹吸功率加满,被戏称为全省的“吸血鬼”。判断标准则是省会老大哥能否让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也分上一杯羹。

文中进一步以《“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开封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策分析》分析认为:

较高的城市首位度虽然反映出省会城市较强的引领作用,但也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一方面,省会城市要扩大势力范围,提升首位度,成为区域领头羊,驱动经济圈发展;另一方面,强省会的崛起目前看来很难避免对部分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

2020年,河南全省GDP增速1.3%,在全国前十省份中,除了湖北,排名倒 数第一。

2021年第一季度,河南GDP两年平均增速3.8%,同样在全国前十省份中位列倒数第一。

郑州强,河南未必强。反过来,河南增速的放缓可能还会进一步拖累郑州。

不过,双循环格局尤其是内循环力度加大的背景下,郑州的枢纽地位和河南的地缘优势也将会进一步凸显,河南还面临着很好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