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老的“两个梦”还犹在耳边,为了这两个梦想,他直至今年年初,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调研工作。
无双国士,永垂不朽。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这位有个“禾下乘凉梦”的老人,最终在禾下长眠。
在袁隆平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中,青岛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版块。
2016年10月12日,袁隆平院士领衔的国家级海水稻研发中心正式落户青岛国际院士港,青岛也由此成为全球海水稻培育的大本营。
同年,在袁隆平的倡议下,第一届海水稻国际论坛在三亚成功举行,越南、埃及等国专家纷纷前来,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与国际水稻所的28家单位签订海水杂交稻战略合作协议,青岛的耐盐碱水稻事业凝聚起世界的力量。
为什么要研发种植海水稻呢?在袁隆平的“豪宅”里,悬挂着这样一张“特殊”的中国地图▽▽▽
这张悬挂着的地图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国内陆有近15亿亩盐碱地,这些地如果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
海水稻试种、推广成功后,按照每亩盐碱地产值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中国人!如果全球143亿亩盐碱地都能种上海水稻,意义不言而喻!
而为什么选择青岛作为海水稻研发中心,袁隆平也曾在采访中给出明确的回答:“首先青岛是海滨城市;第二青岛人才济济。青岛条件比较好,而且青岛市领导很重视,青岛市也适合水稻的生长,它的气候是适合水稻生长的。海水的灌溉很容易,所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都具备了!所以放在青岛研发!”
2017年5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揭牌仪式在青岛国际院士港举行。青岛海水稻研究中心的目标是在5-10年内利用稻作改良技术改造盐碱地和滩涂。
为了种植“海水稻”,让盐碱荒滩变良田,袁隆平团队的“四维改良法”应运而生。它整合了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的技术配套方法,让土壤和作物活起来。
中心成立后,留下了袁隆平奔波的足迹。早在这批海水稻扬花接穗之时,袁隆平便往来期间指导。2017年8月30日,这里留下了感人的一幕——当日恰逢袁隆平88岁的农历生日,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实验基地的稻田旁,一群年轻的研发人员端出一个写有“米”字的蛋糕,为这位一生与米结缘的科学家庆祝“米寿”。
2017年9月28日,种植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试验基地项目的首批“海水稻”收获,基地对海水稻进行小面积收割理论测产,结果为最高亩产620.95千克,远超最初300千克亩产的目标。记者现场连线袁隆平,对这个结果,他“略微冷了一下,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随即,他表示“很满意,很满意,可以打个‘优秀’,希望再接再厉,接下来要大量制种。”
2018年5月26日,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
两天后,在位于城阳上马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袁隆平宣布启动了一个“高燃点”计划:中华拓荒人计划。计划宣布在我国五大主要盐碱地类型和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与退化耕地共六地,同时进行水稻插秧“拓荒”,建立稻作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区域种植试验和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产业应用示范。整个“中华拓荒人计划”,将最终实现“改造亿亩荒滩,增加亿亩良田”的目标。
亦是同年10月10日下午,承担海水稻产业化方向的城阳滨海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海水稻首次丰收测产,测产结果出炉——每亩261.39公斤,袁隆平院士连线表示:“对此次测产结果,满意不满足!”
千亩滩涂化良田,盐碱地里飘稻香。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海水稻不负众望,青岛“海水稻”好消息不断——
2020年10月,袁隆平院士团队在城阳区上马街道桃源河畔种植的5000亩耐盐碱水稻迎来了收获季,他在得知城阳种植的“超优千号”耐盐水稻亩产达到739.7公斤后,高兴地说:“那很不错”,还指出,“青岛市城阳区承接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业中心产业化平台为海水稻产业化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袁隆平在青岛宣布启动的中华拓荒人计划,正在全国多地蓬勃发展——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全国8省区推广示范种植耐盐碱的“海水稻”面积达10万亩,实现了对我国主要盐碱地类型的覆盖。其中,新疆、黑龙江、宁夏、山东亩产都突破了50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了860公斤,增幅均达到了10%以上。今年,还将在全国推广15万亩的耐盐碱水稻示范种植。
当然,青岛只是袁隆平院士“喂饱”中国人征途中的一个小小版图,在全国各地都保留着这些与袁隆平的故事。当今天这位国士离我们而去,他在青岛这片土地上泼洒的种子,却始终刷新着收获的果实,禾下乘凉梦一直在延续……
今天,我们一起送别袁老;今后,我们一起实现他的“两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