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胶东经济圈的人口短板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警惕!胶东经济圈的人口短板

当深圳在为人太多发愁并开始提升落户门槛之时,山东最具活力的胶东半岛,却陷入了深深的人口焦虑。

随着全国七普数据发布,各地陆续公布人口的详细数据,“裸泳者”被晒到了海滩之上。

胶东经济圈五市之中,除了青岛人口增加135.6万之外,烟台、潍坊、日照、威海的数据均不乐观。

尤其是老龄化,威海60岁以上人口占比27.30%,全省第一;烟台25.68 %,全省第二;潍坊、日照也均超过了21%,青岛的20.28%反倒是胶 东五市中最低的。老龄化的另一面则是,胶东半岛急需更多年轻人。

可以说,胶东半岛的人口问题,比想象中的要严重。无论对各市的长远发展,抑或是胶东一 体化的推进,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过去的10年之中,青岛的人口增量在胶东半岛一枝独秀。

可惜的是,兄弟城市的表现远不及预期。如果说潍坊增加30万人,勉强说得过去的话,那么烟台则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从2010年到2020年,烟台仅仅增加了13.39万人,平均下来一年只有1.3万人,增量甚至不及人口规模不到300万的日照。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不少年轻人正在离烟台而去。

这一解释可以通过当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佐证: 以2016年为例,烟台市全年户籍出生人口7.48万人,户籍死亡人口5.28万,抛去非正常死亡等因素,烟台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应该在1.5-2万之间。

面对严峻的形势,烟台也在想办法。 去年,烟台出台政策: “双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在烟台购房,可以一次性补贴5万,另外还有每月1000的生活补助。

如此优惠的政策,放眼整个山东,都是极有竞争力的,由此也透露出烟台着急的心态。

不过,优惠政策只是一个方面,留住年轻人还有看城市给予的就业机会、成长空间等等。

留不住年轻人的背后,首先是经济缺乏活力。

2 020年,胶东半岛五市GDP总量为31113.4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2.5%。 可是,不得不承认,时至今日,胶东半岛多数地区,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仍不够发达,新经济也未形成规模。

《2020烟台企业100强名单》中,上榜的企业总营收达到8041.14亿元,榜单前十名的企业营收合计为5002.07亿元,占总榜单营收的62.2%。 而这些企业,基本来自传统行业。

相比而言,潍坊经济结构要好一点。 去年山东发布的民企百强名单,潍坊以歌尔声学领衔,上榜15家,高居全省第二,超过了青岛的12家。 此份榜单中,济南5家上榜,烟台4家入围。

或许正 是基于民企的活力,潍坊过去10年的人口增长增长3.31%,还算平稳。

另一个反映地区经济活力的指标——上市公司,也可以看出胶东半岛的此消彼长。 过去的数年间,青岛的上市公司数量反超烟台,目前以47家居山东第一,而且后备企业较多。

反观人口增量一般的威海,自从2017年光威复材登陆创业板之后,至今未新增一家上市公司,其A股上市公司数量始终停留在11家。

人口的流入或流出,从来都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不过,经济方面的因素往往所占比重较多。 毕竟,人们都渴望高薪。

再者,胶东很多地区,缺乏或者不敢深度反思。

这里要说一下青岛,虽然被中央巡视组批“小富即安”,虽然“红瓦绿树综合征”被屡屡提及。可是,这座城市自从遭遇经济下滑时,反思与自我批判就没有间断过。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青岛的自我批判深刻,可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无论怎么说,青岛始终没有避讳自身的短板。效果不及预期,不等于没有效果。

放眼胶东半岛,敢于像青岛这样不断向自己“开炮”的城市,还是少了。

2019年7月,时任潍坊市委书记的惠新安,率队南方考察归来后,曾毫不客气地指出当地之弊——感觉我们跟人家不在一个时代。相比南方五市,我们的差距之大显而易见……不仅具有强烈的危机感,而且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

万字讲话引发坊间与官方共鸣。当年7月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官网发布该讲话,并在“今日关注”栏目中置顶显示。

如今,不少势头迅猛的南方城市,都经历过低潮,也都是从深刻反思演进到刮骨疗伤。比如曾遭遇太湖危机的无锡,比如遭遇制造业发展瓶颈的宁波,等等。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反思与批判会得罪很多人。但是,你好我好的氛围,又怎能清除积弊,耳目一新呢?

胶东的人口问题,很有可能对一体化的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在人口危机面前,如果强力推动一体化,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不可避免。

这就可以理解,为何山东在提出胶东五市户口通迁之后,只有青岛出台相关政策予以回应,而其他地区均没有动静。

《 青岛市“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 探索实行胶东经济圈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

户口通迁,是一体化的核心政策之一。 但对于青岛之外的城市而言,一旦放开,极有可能遭遇年轻人的新一波流失。

推进一体化多年的长株潭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早在2018年,株洲日报就曾在评论中公开表示,长沙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很多干部害怕在中心城市周边“灯下黑”。

与其对冲的方法则是,产业的重新布局。 “我们最大的期望是,能享受到长沙的溢出效应。 ”湘潭市一位官员说,如果能加强湘潭企业与长沙龙头企业的配套协作,提高长株潭三市产业配套率,对湘潭的产业会是很大的推动。

在进入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一座城市,特别是优势并不突出的城市,要想靠单打独斗闯出一片天地,已经比较困难。

当别人都在抱团的时候,选择一个人独行,带有自然的劣势。

因此,胶东半岛的人口危机,需要各个城市抱团解决,解决产业上的重叠,合理规划新的经济结构,互利共赢,方能为胶东半岛赢得机遇。

当然,这只是写在纸面上的理想状态。真正落实,则需要各地放弃眼前利益,一定时期内作出牺牲。

利益均沾,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