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个地下TOD项目全面开建 青岛TOD开发模式走向纵深
从青铁华润城、到海信桥地铁站上盖商业,再到西海岸新区首个TOD产业小镇落地,青岛的TOD项目加速铺开。与以往“地铁上盖”的拔节生长模式不同,青岛的TOD模式开始走向纵深。近日,邮轮港区启动区地下空间项目的全面开工,将建设一个6万平方米的大型地下地上商业综合体和一张纵贯南北的3.2公里隧道交通网。记者注意到,该项目是山东省首个地下空间整体出让建设项目,将以轨交为骨架,以TOD开发为核心,形成一个集交通、能源、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地下“新城”。由此,青岛TOD项目告别了单纯意义的“向上”发展,开始走向纵深。
首个地下TOD项目2023年完工
站在中联自由港湾向下俯瞰,青岛国际邮轮港区的大片土地已趋向平整。此刻,在这个绿网覆盖的空地之下,一座21.8万平方米的“地下新城”正在崛起。上个月,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全面启动了地下空间项目建设,作为山东省首个地下空间整体出让建设项目,其将以轨交为骨架,以TOD开发为核心,建设一个6万平方米的大型地下地上商业综合体和一张纵贯南北的3.2公里隧道交通网。
据了解,该项目地下空间范围包括从新疆路、渤海路—普集路延长线—胶州湾海岸线—邱县路的地下围合区域,处于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核心区,计划建设1-4层,将打造青岛第一个以地下空间开发为核心的TOD开发项目。据悉,邮轮港区地下空间将规划成以轨交为骨架,以TOD开发为核心,形成“三廊、三核、三节点、五组团”的结构,围绕地铁2号线邮轮母港站的地下功能布局,还建设有集电力、燃气、通讯、热力、供水等各类城市管线于一身的地下综合管廊。
与以往“地铁上盖”的拔节生长模式不同,青岛的TOD模式开始走向纵深。据了解,该项目启动区规划设计围绕地铁2号线邮轮母港站的地下功能布局,带动轨道资源的外溢,从而形成连续的地下商业街,打造我市第一个以站点为核心的TOD开发项目。其中的世界之眼项目属于地铁结建项目,计划建设地下四层,地下一层为旅游大巴、出租车等多方式换乘空间,与整体地下空间负一层人行大平层互通,并与地铁物业层无缝衔接,地下二层为车行大平层,其他为停车设备层。项目创新性的提出“地下隧道+地下环路+车行主动线”的地下车行“共享大平层”概念,在港极路下方规划建设一条3.2公里长的地下隧道,纵贯港区南北,打通邮轮港区对外联系的交通瓶颈,分解交通集散压力。同时,在地下二层构建立体的地下轨道、车行体系,实现人车分离、客货分流、邮轮到站的和过境的旅客分流。
值得一提的是,地下空间也将是一个超大的能源中心,能源岛也是其中的规划项目之一。项目将利用海水源热泵系统进行夏季制冷和冬季供热,引入工业余热、燃气、污水源、空气源等作为补充。结合规划与现状,深度整合项目区域周边海水源、工业余热、燃气、污水源、空气源、风能、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应用碳中和技术、终端节能技术,致力于打造“零碳社区”。
这个地下TOD空间项目何时建成?据悉,该项目共分三期建设,预计2023年底基本完工,力争2024年投入使用。当下,国际邮轮港区的开发正在以开放创新促进新动能快速成长,推进陆海统筹、港城联动发展,辐射带动青岛老城区再转型。
TOD助力“地下经济”崛起
从一座城市的发展格局来看,地铁不再止于出行,而是城市发展的命脉。进入TOD时代后,地铁盘不再只有交通一项优势,而是全方位配套所带来的更高层次的人居体验。更重要的是,这种地铁附近的“地下经济”,对城市来说节约了土地,对消费者来说,出了地铁站,地下就能满足自己的消费娱乐需要,既免了日晒雨淋,还节省下时间好好挑选心仪的商品,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所谓“TOD模式”,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对城市空间的综合开发,形成同时满足居住、工作、购物、娱乐、出行、休憩等需求的多功能社区,并让公共交通在此得到最大化地利用。随着地铁建设进程地加快,TOD模式被写入《青岛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作战方案》,随后在青岛多点开花。
2017年,青岛迎来首个TOD项目青铁华润城,建在地铁上的城市综合体概念首次落地青岛;2019年6月,青岛迎来地铁1号线TOD项目,位于团岛区域的贵州路5号项目规划建设住宅、商业及地铁设施;2019年,西海岸新区首个TOD产业小镇签约,总投资额300亿元,将打造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区,为新区智慧海洋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2020年7月,青岛传统商业中心台东商圈发出新规划,地铁台东站拟结合地铁站点设置地上三层商业设施,建成后会将地铁的交通功能与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商业功能加以综合,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依赖于轨道交通,台东的“停车难”问题也将得到极大的缓解。
回顾全国房地产行业,TOD这一概念近两年成为了商业地产界的网红,吸引了各大开发商纷纷入局。据统计,目前已经有绿城、万科、龙湖、世茂等20多家房企在布局TOD项目,如万科的天空之城系列、绿城的杨柳郡系列,龙湖则有天街系列。之所以开发商纷纷将开发触角延伸至TOD,主要是因为TOD模式可以围绕公共交通展开人们的生活、购物、办公、居住等城市功能,实现方便、快捷、高效的城市生活方式。著名城市规划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顾朝林先生表示,随着地铁路网的逐渐完善通行,这种“轨道+物业”的开发模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一种新可能,以地铁为导向的TOD城市布局崛起成为必然。
TOD发展模式趋于纵深
随着青岛国际邮轮港区首个地下TOD项目的开建,意味着青岛TOD项目告别了单纯意义的“向上”发展,开始走向纵深。据了解,像纽约、东京、香港这些城市,都有过非常成功的案例,日本六本木新城堪称“TOD鼻祖”,它以轨道为节点,通过开发超高层和地下空间,形成立体使用的“垂直城市”,在20公里核心城区范围影响了至少800万人。可见,TOD模式,并不只是单纯意义的“地铁上盖”。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TOD的概念总是跟轨交紧密相关,主要原因是轨交在整个公共交通体系中人流吞吐量、通勤效率最大,因而成为考虑TOD的首要因素,其实主要道路、巴士站点的分布也要在考虑范围内。为什么说TOD不单单是地铁上盖?据了解,TOD项目有两个基本特点,即高度集约化、交通通达性。其中,集约化体现在,高密度,纵向开发,最大程度进行地下空间的利用,其次将办公、住宅、商业充分糅合,业态间通过步行即可到达。在交通通达性方面,像地产开发强调区位一样,TOD的核心三连就是“交通、交通、交通。”社区内的整体规划要结合轨道+公交+慢行多种方式,交通枢纽内可实现无缝换乘,城内城际,主线支线并行。在这方面,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地下空间项目的规划设计似乎更为贴切。由此可见,虽然目前TOD模式尚在起步阶段,但随着更多TOD项目的投入实践,TOD在资源利用程度上正不断提高,并逐步走向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