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重庆、深圳、杭州等地先后向社会公示其国土空间规划草案。
7月26日,《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规划》)正式面向社会公示,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规划》中提到,未来一段时间内,青岛市的总体发展目标为建设全球知名的海湾都会,并明确青岛将构建“一主 三副 两城”的都市区空间结构。
事实上,此次《规划》中对于都市区相关定位的表述,与此前青岛市“十四五”规划中的相关表述也有所区别。那么,通过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以及外围新城的不同定位,对志在打造“大青岛”城市格局的青岛而言,未来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凰探第844期
撰文/庄建成
审校/于莹
一主 三副 两城
青岛国土空间规划发布
7月26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了《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而透过规划,也能够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发展格局。
其中,在山东省“十四五”规划中未提到的“青岛都市圈”,在此次《规划》中则有所提及:到2035年建成现代活力、国际知名的青岛都市圈,在国家城镇空间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规划》中除提到青岛都市圈外,更多的笔墨落在了青岛城市内部的发展规划。
《规划》明确,要打造“一区 两极 五轴 多点”的城镇发展格局。“一区”为环湾都市区,包括东岸、城阳、原黄岛、原胶南、胶州、即墨、董家口港城、蓝谷海洋科学城等城市功能集中片区;“两极”为平度、莱西两个都市圈重要增长极;“五轴”为青潍陆海发展轴、沿海发展轴、青烟城镇发展轴、青东城镇发展轴、青泰城镇发展轴;“多点”为姜山、南村、新河、田横、店埠等重要的新市镇节点。
针对环湾都市区,《规划》也提到将构建“一主 三副 两城”的空间结构。
具体来看,“一主”指东岸-城阳-原黄岛,将共同打造更高能级的主中心城市,都市区综合服务中心;“三副”指胶州、即墨、原胶南,将打造都市区副中心城市,承担都市区专业化高端功能;“两城”指董家口港城、蓝谷海洋科学城,将打造都市区外围新城。
那么,在《规划》中被重点提及的环湾都市区,对青岛到底意味着什么?
备受关注的青岛都市区
大规模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主城区负载过高,但土地资源极其有限,非主城区虽然拥有大量土地资源,却缺少人口、优质产业的导入。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主城区与非主城区的发展不平衡。
透过《规划》,可以看到青岛环湾发展的趋势,这不仅与“十四五”规划存在延续性,也与青岛承载的国家战略关系密切。
此前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曾为各区域赋予不同的定位。
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和城阳区为环湾都市现代化主城区,强化总部商务、金融贸易、创新创意、时尚消费、文化交流等核心功能;黄岛、胶州、即墨为环湾都市三大主城片区,与主城区协调发展;蓝谷、董家口、姜山、南村为环湾都市四大战略节点。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规划》中提到的内容,是继黄岛、即墨及胶州在“十四五”规划中被明确为三大主城片区后,对其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其中,黄岛被拆分为原黄岛与原胶南两部分,原黄岛从主城片区升为主中心城市。
同时,在都市区外围新城中,则只有蓝谷和董家口,并未出现此前同为战略节点的姜山和南村。
对于想要拉大“大青岛”城市格局的青岛而言,在经过“七普”迈入特大城市行列之后,仍需要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人口分布不均等问题。
此次环湾都市区的明确,虽然从覆盖面积上对青岛而言是一种“缩圈”,但却有利于资源更好地统筹调配,有助于形成有序的发展层次,增强中心城区的凝聚力与城市功能。
同时,随着市北区提出打造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的发展目标,在胶州湾畔也形成了“品”字形的发展格局,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与RCEP试验基地将共同构成青岛环湾发展的最强动能。
当然, 环湾都市区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平度、莱西将被“遗忘”。相反,两座城市将承担更加艰巨的任务。
继“十四五”规划明确平度、莱西为“青岛都市圈两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后,在此次《规划》中进而被明确为“都市圈重要增长极”。
从独立到重要,意味着平度与莱西将在青岛都市圈以及胶东经济圈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发挥内联外通的区位优势,也要着力提升发展能级,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加速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
以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
建设全球知名的海湾都会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公示的文件中,出现了“ 以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激发城市活力、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着力塑造城市特色,建设全球知名的海湾都会”这样的表述。
这意味着,青岛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仍将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进行推进。那么,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标准?
目前来看,“海湾”将是其中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与青岛同处GDP1.2万亿区间的宁波,同样也在围绕着都市区布局谋篇,其相关经验,同样值得青岛借鉴。
今年2月,宁波、舟山、台州三地政府联合发文,明确实施范围包括宁波市域、舟山市域和台州市域,延伸至绍兴市新昌县、嵊州市等周边区域。可以看到, 宁波发展都市区的思路,并未局限在对内的全域统筹,而是通过向外的延展,以更大范围的影响力,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
具体来看都市区的行动方案,也出现了如“支持舟山、台州等在宁波设立飞地孵化器、托管型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联动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谋划共建区域性海洋科教中心”、“探索在项目入驻、人才落户、购房资格、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给予舟山、台州、绍兴等地人才项目同城待遇”以及“加快台州港与宁波舟山港对接”等与推进区域一体化相关的举措。
以宁波为对照,青岛在打造都市区时,同样也可以“大胆”一点,将都市区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不仅是青岛扩大自身影响力,打造“全球知名的海湾都会”的内在需求,也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
当然,对于提出打造“全球知名的海湾都市”的青岛而言,最为关键的还是产业发展水平。
为此,在全域产业布局方面,青岛也提出要构建“一湾 两带 多区”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湾”为环湾都市高端服务聚集区;“两带”为北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滨海(环湾)创新服务综合发展带;“多区”为全市重点产业聚集区。
产业聚集,人是关键。因此,青岛在进行规划时,必须要兼顾人的需求,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打造一座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