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芯恩青岛项目8寸厂成功投片,为困扰青岛已久的一大难题带来了一丝曙光。
在破解名为“缺芯少面”的长期难题时,“最牛风投机构”打造的“合肥模式”,或许给了同为“家电之都”的青岛不少可参考的经验。而动作频频的芯片强城深圳,也让作为学习者的青岛获得了不少灵感。
“十三五”招引多个大项目落地,“十四五”开局时收获可喜进展,青岛坚定的实际行动,正在为ICT产业迈上发展快车道做足铺垫。
城市心观察第631期
撰文/程若兰
审校/庄建成
几经波折的青岛ICT产业大项目
迎新进展
近日,关乎青岛顺“芯”生活的一大项目迎来重大新进展。据国内专业ICT产业网站服务平台集微网透露,青岛芯恩公司于8月2日举办了誓师大会,正式宣布8寸厂投片成功,投片产品为功率芯片,良率达90%以上,光罩厂也于7月30日完成了产品交付。
据知情人士透露,芯恩在今年6月底接受了客户的首次投片,7月3日完成生产的第一批产品良率达90%以上。随后完成的第二批产品更为复杂,也实现了90%以上的良率。此外,芯恩青岛的12寸厂也将于8月15日开始投片。
对于上述消息,芯恩方面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之前确已开始针对早期客户的测试片生产,将于近日发布相关公告。
项目落地已三年,芯恩青岛项目的顺利投片让近年大刀阔斧进行ICT产业发展的青岛松了口气——毕竟这一项目曾一度被大众怀疑会与青岛失之交臂。
2018年,在“中国芯片之父”、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领衔下,宁波芯恩投资、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管委、青岛澳柯玛集团合作投资设立了芯恩(青岛)集成电路项目。
图片来源: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官网
签约期间的公开信息显示,这一“全国首个CIDM集成电路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预计在2019年底实现一期整线投产,2022年满产。但现实与计划总是难免存在差距。2019年10月、12月,芯恩项目分别实现了集成电路研发生产一期项目厂房封顶仪式和设备进场,生产线实现投产还略显遥远。
2020年3月,张汝京出席广东海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开工仪式。由于该项目招标时对竞得人及其团队提出的要求与张汝京过于匹配,张汝京现身开工仪式的行为一时被业内解读为将放弃青岛芯恩项目。对此,张汝京发布声明称仅担任广州海芯公司顾问,正忙于青岛芯恩设备安装,预计2020年6月底前开始试投产。
但疫情给项目进展带来了超出预期的影响,建设进度较预期不断延后,8月才正式迎来试生产。在这一过程中,澳柯玛与上海兴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推动芯恩一期项目专项基金成立,以及青岛兴橙集电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青岛兴橙”)向公司增资28.55亿元议案的提出,都给芯恩青岛项目面临的资金难题带来了一线缓和机会。
但2020年11月,仅入股青岛芯恩3个月的青岛兴橙便退出股东队伍,青岛国资委再度收回了青岛芯恩的控制权。
回顾青岛芯恩项目落地到投产的轨迹,可谓波折不断。但青岛国资三年来贯穿始终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在2021年成功实现投片的这一重大项目,为青岛带来了期盼已久的产业发展新机遇。
破解“缺芯少面”的他山之石
作为公认的家电制造之都,青岛拥有众多家电知名品牌,上世纪九十年代诞生的“五朵金花”中便有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家电制造企业。但在家电制造业繁荣发展的背后,错失信息化和消费互联网机遇的青岛,长期处于“缺芯少面”的困境之中。
难题作何解?不妨看看“最牛风投机构”、另一座“家电之都”的做法。
曾经,“南有顺德,北有青岛,中有宁波”。但在2011年,合肥家电产业产值就已突破千亿元,快速超越顺德和青岛,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这其中,便离不开合肥根据产业缺口快速“下手”的行动力。
2008年,合肥承诺提供90亿元资金,与京东方共同投资175亿元,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在当时合肥地方财政收入仅160亿元的背景下,这一引进动作被称为“砸锅卖铁”,引发了不少争议。但这一“烧钱”举动却为合肥在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之时抓住了商机,也逐渐吸引了一批显示领域的上下游龙头企业进驻,实现千亿级产业链布局。
在解决“有屏无芯”矛盾时,合肥的行动同样雷厉风行。2013年,合肥出台集成电路产业规划,谋划家电、汽车等领域的“换芯”,直指打造“中国硅谷”;2017年,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12寸晶圆制造基地建成投产;2021年,合肥集成电路企业数量已由2012年的20家发展到近280家。
目前,青岛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轨交制造等产业,带来了庞大的芯片应用端市场需求。但青岛“缺芯少面”的境况却如同木桶中的短板限制着这些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ICT产业成为青岛后续发展关键之时,“合肥模式”便成了不错的参考对象。而众多芯片强城招引大项目的经历,也成为了青岛借鉴发展的求学对象。
大项目见证新跨越
“缺芯”,是我国众多城市推进发展时面临的痛点,也自然成为了各地国资进行产业招引时的重点。
以珠三角的芯片“核心”深圳为例。4月30日,中国平安携手珠海华发、深圳市属国资参与北大方正集团重整。其中,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投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单独并购北大方正集团持有的深圳方正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微电子”)全部权益。
方正微电子是国内第一个实现6英寸碳化硅器件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的13个系列碳化硅产品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被不少业内人士看好。作为深圳市属国有独资功能类企业,重投集团的这一行动为深圳国资的半导体布局再添一笔。
而就在今年3月,重投集团方才与中芯国际达成联合出资协议,经由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深圳)有限公司进行项目发展和营运,重点生产28纳米及以上的集成电路并提供技术服务。
接连出手并购、投资建厂,聚集有多家芯片领域龙头企业的深圳在这一产业从未停下发展步伐。提出“学深圳,赶深圳”的青岛,也在通过一系列大动作加快筑“芯”的发展步伐。
2019年,青岛引进京东方(青岛)智慧系统创新中心项目落地西海岸新区,引入京东方及相关企业100余家。今年6月发布的京东方春季招聘简章显示,青岛基地将首次开启招聘,项目推进正稳步进行。
在同一简章中,京东方透露其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将于2022年正式在青岛布局落地。据悉,根据计划,京东方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项目将有青岛国资入局,与京东方共同投资,地址位于西海岸新区的王台新动能产业基地。
同样是在西海岸新区,2020年,富士康半导体高端封测项目正式落户,预计2025年达产,拓展青岛西海岸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链,推动新区乃至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创下去年开工、封顶最快建设记录的项目,于日前成功实现首台设备进厂,预计将于10月进行试产。
“十三五”期间,青岛引进芯恩、京东方、富士康三大项目助力城市ICT产业升级;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三大项目以各自的新进展推动青岛芯片产业实现新跨越,也见证了青岛全力推进产业发展的决心与实际行动。
2019年,青岛与北京海林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初芯产业基金项目,总规模达500亿元,从投资方面表明了“青岛诚意”。今年,《数字青岛2021年行动方案》《推进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出炉,提出到2023年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规模突破千亿元,又从政策层面体现出“青岛决心”。
如果能保持这一势头,青岛实现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跃级,或将指日可待。
凤凰网青岛原创
欢迎大家多多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