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会议释放重磅信号,青岛的机会来了?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中央会议释放重磅信号,青岛的机会来了?

文章授权转自:青记(ID:tsingnotes)

共同富裕目标之下,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正在迎来重大调整机遇。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成为重要议题。

这是中央财经委今年第二次开会,会议对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和具体举措等焦点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会议还强调,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从今年上半年一系列热点可以看出,共同富裕将成为未来数年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衡量目标,所有的重要改革逻辑出发点都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在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之下,强调“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意味着在区域平衡发展和行业协调发展还有有重大举措。

透过目前的问题和行动来看,可能会集中在破解南北差距问题和城市群和都市圈格局、对垄断平台和金融房地产行业加强监管、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等层面。

图片

中央会议的重磅信号

中央财经委第八次会议首先明确了什么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来了,不是平均主义、分阶段推进。

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是什么?

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

会议充分考虑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难度,提出坚持循序渐进——“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会议还专门提到了收入分配的问题,尤其是再次提到三次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9年,学习时报就发表过《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文中提到,作为助力解决贫困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分配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

制造业迎来新机遇?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中,提到九个层面,包括平衡、协调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夯实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规范和调节高收入,规范不合理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护产权与知识产权,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加强舆论引导,推进乡村振兴等。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为什么共同富裕这个目标,要特别强调“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行业发展的协调性”呢?

先从最近的一系列大动作说起:针对互联网大平台的反垄断、针对房地产的强调控,针对课外培训行业的疾风暴雨,针对中概股境外上市的规范,还有对医美、奶粉等众多行业的监督……

这些大动作背后,都指向了行业发展的协调性问题。

垄断平台、房地产等行业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

从全国整体来看,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12年以来就在持续下降,由2012年的31.53%持续下降到2019年的27.17%、2020年的26.18%,8年间下降了5.35个百分点,而且下降速度呈加快趋势。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典型的工业化强国,在国民收入达到了相当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后,均出现了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处于基本稳定水平状态的现象。

尤其是考虑到中国数量众多的劳动力人群和庞大的需求市场,都决定了中国制造业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不能出现“过早过快”下降的情况。

同时垄断平台、金融和房地产等行业的暴富效应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也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来看一组金融和制造业的利润对比。

2020年,38家银行合计净利润16902亿元,占沪深两市4000多家上市公司总净利润的42%。其中仅工商银行一家年盈利就达3159亿元。

而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榜单中制造业企业238家,收入利润率2.50%、净资产利润率10.00%,明显低于服务业企业的7.55%和10.30%。而且制造业企业的收入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近3年都是先升后降。

今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促进国内需求加快恢复,促进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尽快恢复,做好国家重大项目用地等要素保障,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内需持续扩大。

制造业再一次上升到空前重要的高度,相应的举措也会向先进制造业领域倾斜。

图片

中央布局区域协调发展

南北差距问题则是这几年热议的话题。

而且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具体经济活力还是舆论报道,南北差距都有拉大趋势。

这几年,北方各省市时不时成为舆论风暴眼,被放到聚光灯下拷问,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焦虑情绪。

中央层面一直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点工作布局,而且悄然间也在发生一些变化。

2019年提出,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到了十四五规划之时,开始强调城市群,相应地,中心城市的提法减少。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全文6万多字的规划中,“中心城市”提到了6次,“城市群”提到了16次,“都市圈”提到了9次,两者都高于“中心城市”的次数,“一体化”提到了21次。关键词的频率折射出下一步发展思路的变化。所有的中心都是城市群、都市圈的中心。

而且,更强调“城市群”,而不是单独的“中心城市”,不光体现在关键词的词频变化上,更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

此番再次强调“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很可能还是围绕城市群、都市圈进行重点布局规划。

区域协调背景下,青岛的机会来了?

“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具体举措之下,青岛与之对应的机遇在青岛都市圈和实体经济领域。

此前也有观点提出,要尽快支持青岛都市圈纳入国家规划。

十四五规划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都市圈建立统一的规划委员会。努力了20多年的南京都市圈刚刚成为第一个获批的都市圈,青岛都市圈要加快步伐,毕竟都市圈数量多了可能也会“边际递减”。

从经济体量和活跃程度来看,青岛都市圈都是全国最有活力的都市圈之一。青岛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提出,要打造世界知名的青岛都市圈,共建胶东经济圈,引领形成“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格局,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尤其是要在青岛都市圈的重大项目布局、高铁和城际等轨道交通建设给予实质性支持。

从历史发展来看,山东真正的崛起和发展都是从青岛和烟台等城市的开放开始,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青岛位列全国前十之时,也正是山东经济最好的时代,而后青岛的滑落,也直接导致了山东的困局。

支持青岛都市圈,就是支持国家战略,支持青岛都市圈,就是找到了山东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在产业层面,青岛重新确立实体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并提出了5+3的产业格局,重点打造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五大一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

从2015年到2019年,青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2.6个百分点,在全国GDP前20的城市中,同期下降的只有天津、郑州和长沙,与之对应的这四座城市GDP增速远远低于其他城市。

毫无疑问,这些城市为过早去工业化付出代价。现在来看,天津和郑州还在受影响,青岛则在重视制造业发展后出现了回暖迹象。

不过从目前来看,青岛5+3产业布局还缺少集中优势资源支持,青岛所有经济工作应该尽可能聚焦5+3产业,在财政、资本、人才、科研等层面,不断优化产业生态,十年磨一剑,才有可能迎来这些产业集群的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