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个月,华为再连线青岛!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时隔3个月,华为再连线青岛!

时隔三个月,华为再度牵手青岛。

8月20日上午,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在府新大厦会见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战略部总裁张文林一行。交谈过程中,张文林透露华为有意基于现有合作基础,将青岛打造成华为智能产业示范基地。

5月13日,在“青岛·进而有为 华为云城市峰会2021”上,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鲁勇同样表达了深度参与青岛城市发展的意愿。

这样高规格会见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8月2日,华为关联公司投资了一家青岛的半导体企业,拓展了自身产业版图,并以实际行动支持青岛产业转型升级。

但青岛想要彻底实现转型升级,不可能只通过一两次考察、开几个会、牵手几家龙头企业就能达到预期,这一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培育本土新兴产业下新的支柱型企业,方为正解。

时隔三月,华为再度连线青岛

8月20日,青岛市长赵豪志在府新大厦会见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战略部总裁张文林一行。

会见期间,赵豪志提到青岛市与华为开展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希望华为充分发挥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结合青岛产业发展需求,围绕5G产业、人工智能等领域进一步扩大投资。

同时,他也希望华为能够不断放大平台优势,吸引更多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产业资源在青岛落地布局,助力青岛打造国际化的工业互联网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张文林也着重提到了华为将基于现有合作基础,进一步推动青岛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将青岛打造成华为智能产业示范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近期华为公司高管第二次前往青岛。5月13日,以“智变·质变”为主题的“青岛·进而有为 华为云城市峰会2021”举行,出席活动的不仅有青岛市长赵豪志,还有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鲁勇。

彼时,鲁勇就表达出了华为将深度参与青岛发展的意愿,“华为将一如既往地从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共建城市智能体、发展海洋经济以及核心关键技术等四大方面支持‘数字青岛’建设。”

短期内高管频繁到访,显示出了华为对青岛的关注。而在制造业重新成为青岛“十四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的大背景下,青岛牵手华为又有怎样的深意?

打造成示范基地,华为看好青岛

华为与青岛的缘分始于2017年。初次见面的华为,为青岛带来了一份丰厚的“见面礼”——在全国为数不多的三位一体、统一部署的特色基地,其中包含了华为青岛云计算数据中心、华为青岛联合软件创新中心、华为青岛展示中心等项目。

而在王清宪担任青岛市委书记期间,随着“学深圳,赶深圳”、“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以及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等的提出,让华为这家深耕数字经济领域的企业与青岛越走越近。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华为2019年11月就曾与多家头部企业一同在青岛发起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谋求为青岛探索出一条具有引领性的路径。

2020年底,以“数字胶州 智启未来”为主题的华为(青岛)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式上线,对青岛加快推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建设将带来推动与示范作用。

而在今年的华为云城市峰会上,华为云也联合卡奥斯、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联盟企业,共同发布了《青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宣言》。

细数近年来华为与青岛牵手的项目可以发现,合作方不仅有西海岸新区管委、青岛蓝谷管理局这样的政府机构,也有中电科、特来电等本土企业。

华为重注青岛的背后,是青岛工业制造业雄厚的底蕴与基础,尤其是在锁定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发展目标后,青岛正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大力培育和吸引数字经济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8月初华为旗下深圳哈勃入股青岛天仁微纳,而这家企业有着一位科学家出身的创始人——冀然。

公开资料显示,随着2019年下半年国产设备加工3D传感所用的衍射光学器件成为刚需,天仁微纳也打入了衍射光学器件量产生产线,拿下大部分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了国产替代。至此,逐渐确立了行业内“隐形冠军”的地位。

这家企业的发展路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张汝京创立的青岛芯恩。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同样有外部资本对其进行投资,且这两家企业所在的半导体以及芯片行业,都是青岛大力发展的产业。

与华为这样的头部企业牵手,已经为青岛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今年上半年,青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两年平均增长3.4%,拉动规上工业1.6%;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在建项目191个,同比增加5个,完成投资增长90.2%,为青岛反超无锡、紧追宁波带来坚实保障。

客观来看,华为提出的将青岛打造成华为智能产业示范基地的目标,确实符合青岛发展实际,关键在于能不能延续下去。

青岛自揭短板,牵手华为更要厚植育企土壤

牵手华为这样的“巨鳄”,确实能为青岛带来可喜的变化。但青岛不能因为既有的成绩,忽视了短板的存在。

今年6月21日发布的《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公众征求意见稿中,列举了青岛四大问题短板。

其中之一: 产业发展动能不强,全国竞争力仍较弱。工业增长趋缓,产业集聚区存在布局分散、产业层次不高、集群效应不明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这段话是青岛对自身发展现状的一次自我揭短。尤其是放在制造业时隔十年重新成为青岛主要经济指标的语境下,显得格外应景。

其中的最后一句话更是直接点明了青岛产业发展长期存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没有新兴产业下新的支柱型企业,单纯借助“外脑”,青岛成不了一流城市。

诚然,曾经的青岛在传统制造业时代诞生过“五朵金花”,但随着数字化转型大潮奔涌而来,仅仅依靠“五朵金花”的带动远远不够,青岛还是需要以更大力度培育更多的本土“金花”,从而构建更加立体的产业集群。

当然,产业发展仅有政策支撑还不够,人同样也是核心。

“产业发展动能不强,全国竞争力仍较弱”的根本原因,不是政策不够,而是人才匮乏。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中同样也指出了青岛产业人才领域存在的短板, “ 受南北相邻的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以及省内其他城市竞争,青岛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面临严峻挤压,尤其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海洋科技等优势领域,将面临全方位与国际国内同类城市甚至优势城市抢夺‘高精尖缺’人才的巨大压力。 ”

因此,青岛在人工智能这样的高端产业领域,还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只有人才聚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对更好地引进项目、留住项目。

青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非一定要培育出“五朵金花”这种体量庞大的企业。 青岛新兴产业下新的支柱型企业,只要够“精”、够“专”,就够了。

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于“关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