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岛紧邻的这座城,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路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与青岛紧邻的这座城,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路

山东“双城记”阴影之下的烟台,接连刷出了强烈的存在感。

10月19日,国家电投透露,烟台市是国家电投集团山东战略的重中之重,国家电投集团将把核能总部迁入烟台,建设两大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基地,打造千亿级核能上市公司。

国家电投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成立于2015年7月,由原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重组组建。

从该企业的沿革可以看出,核能在国家电投中的份量。

官网信息显示,其核电总装机809万千瓦,是我国三大核电投资建设运营商之一。拥有在运核电机组6台、在建机组4台和一批核电项目前期厂址。拥有第三代非能动核电产业链,具备研发、设计、工程建设、关键设备制造、运营和寿期服务能力。

如果核能总部顺利落地,称得上是山东近年来最为重磅的招商项目之一。

最近几年,烟台走得并不顺利。作为GDP近8000亿的经济大市,获得的政策礼包比济南和青岛要少得多,济青烟“三核”引领,逐渐演变为“济青”双城联动,烟台有点被边缘化。

不过,倔强的烟台没有就此消沉。悄然布局一批能源、化工等超级项目,不仅构架出未来经济大骨架,也将深刻改变山东的经济布局结构。

未来,烟台重新成为山东重要一极,甚至再度与济南一争高下,大幅缩小与青岛的差距,并非没有可能。

本文转载自/青小岛(ID:QingXDao)

撰文/青山子

编辑/申君毅

1

烟台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正在成为山东的能源基地。

走上这条颇让人意外的道路,是山东的有意为之,更有烟台的深远谋划。

首先是核电。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从上世纪后十年开始就困扰着山东。山东多任主政者都谋划在胶东建立核电站群,包括海阳核电站。但直到2006年,中美核电技术转让备忘录签字,海阳核电站才真正落地。

核电站落地之后,烟台以其为突破口,聚拢资源,逐渐形成自身优势。

“十一”之前,在山东召开的相关发布会上,烟台市长郑德雁阐述了烟台的思路——

核能方面,烟台加强与中核、国电投、中广核合作,建设综合性国家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工业供气、水热同产同送、综合智慧能源等核能综合利用项目,打造海阳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市,到2025年,基本形成完整的核电产业链体系。

烟台清洁能源的提前布局,时至今日恰好相逢了国家政策风口:碳达峰与碳中和。

作为能源消耗大省,海阳核电以及正在建设的海上风电,对山东的节能减排具有非凡意义。

数据显示,海阳核电站一期工程自2018年10月投运以来,累计发电556亿度,相当于节约标煤167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393万吨。

海阳核能的综合利用,已经延伸到供暖领域。最新消息是,今年将具备450万平方米的供暖能力,覆盖海阳全境,海阳也将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近年将向烟台市区供暖,并有序向青岛、威海等周边区域延伸,推动半岛一体化绿色供暖。

有山东的强大需求,烟台的主动对接,国家电投将核能总部迁入,顺理成章。以现有的资产看,打造千亿级的上市公司,应该不难。

氢能方面,烟台同样强势。

9月24日,国家发改委同意建设中石化龙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加上已核准项目三大LNG基地建成后,烟台储存和供气量能达到320亿立方米,而烟台市现在仅需要10.5亿立方米,所以大部分LNG供应山东省甚至更广阔的腹地。

2

烟台向外界传递的另一个意外是,它将取代东营等传统化工产业区域,拥有山东最为先进以及最大的化工产业集群。

如此描述,可能很难与一座海滨城市的气质划上等号,可事实确实如此。

去年,引人瞩目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宣布开工。一期投资约1493亿元,是山东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万亿,将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前列的大型石化项目。

裕龙岛项目,颠覆了山东炼化产业的格局。按照国家的意见,裕龙岛项目产能指标在山东内部“腾挪”,按照1:1.25比例替代。也就是说,裕龙岛项目2000万吨的产能,需山东内部淘汰地炼企业2500万吨产能。淘汰的部分,大多来自东营、淄博、滨州等地。

客观而言,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中,烟台占了一个大便宜,得到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除此之外,烟台还拥有山东市值最高的企业万华化学。10月20日收盘后,该企业总市值为3393亿元。

万华化学的高利润,一直被业内津津乐道。

10月18日晚间,万华化学披露2021年三季度报告。今年前三季度,万华化学实现营业收入1073.18亿元、归母净利润195.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99%、265.32%。

国家电投核能总部落地之后,烟台有望集齐炼化、化工、核能等三大能化领域的巨无霸企业。

对于任何一座城市而言,这都是梦寐以求的。

3

不可否认,烟台近些年经历了不少坎坷。

强省会战略之后,烟台的光芒彻底被济南压过,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政策的照拂。“失意”的烟台好像慢慢淡出了媒体的视野。

今年上半年,连续矿难更让烟台雪上加霜。好在,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正在适应新的节奏,逐渐缓过来。不要忘了,烟台的上市公司数量曾多年雄踞山东第一。

烟台的聚势,也给其他城市带来不少有益的启示。

尤其是“揪住一个优势,尽全力放大”的做法,值得学习。这一点,烟台从核能切入,在能源上的布局表现得格外明显,已经闯出了一条新路。

再者,盯产业还是盯政策,城市要做好权衡。相比济南和青岛,烟台的政策优势几乎没有,但是却在产业上风生水起,离不开对产业趋势的深远洞见,以及坚持不懈。对城市来讲,里子要比面子重要。

当然,烟台自身的问题也不小。比如人才流失,营商环境有待提高,以及城区偏弱等等。

前两年,有网友曾根据GDP、人口增幅等数据盘点国内城市的“内卷”指数,烟台排名全国第10。虽然数据不是很权威,可烟台的“封闭”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山东半岛各个城市之间要素流动明显偏少,亦佐证了这一点。

在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胶东一体化大势所趋之时,烟台需要更加积极与开放的胸怀,与周边城市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如此,或许能闯出更多路子。

文章授权转自:青小岛(ID:QingX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