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起势“竞速” 百年金融底色刻画青岛“肖像”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区域经济起势“竞速” 百年金融底色刻画青岛“肖像”

原标题:百年金融底色刻画城市“肖像”

金融是读懂当下中国的一个侧面。

从国际视野来看,亚太金融中心城市迅速崛起;以国内而言,新一轮城市之间的竞争,金融业成为大家瞄准的重点,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断提速的同时,中西部城市正在发力。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未来潜力,青岛凭借自身优势和国家战略在国内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站在“双循环”的风口下,青岛金融迎来一个关键的发展“拐点”。

区域经济起势“竞速” 百年金融底色刻画青岛“肖像”

在青岛金融业这幅版图中,市南区是青岛金融业长期以来的中流砥柱。依托对于金融业的长期布局,当前,市南区依旧是山东省金融机构最集聚、业态最丰富的城区之一。作为财富管理核心区,今年上半年,市南区金融业增加值实现149.8亿元,占全区GDP的22.4%,主导产业地位突出;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33.3%,位居各区(市)之首。百年青岛的丰厚底蕴,成就了市南区深刻的金融底色。

金融业的繁盛,是撬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杠杆”。随着北上广深等全国性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也已经进入跑马圈地的时代。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求同存异,从历史中走出、在创新中新生,是新时代下每一个区域谋求发展的必答题。

“颜色金融”诠释新时代含义

1899年,青岛市第一家外资银行——德华银行青岛分行于在太平路设立;1908年,第一家民营银行——东莱银行在湖南路设立;1909年,第一家国营银行——大清银行青岛分号于在中山路设立。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山路区域已发展成当时有名的“洋行一条街”。

彼时的青岛已然是山东乃至华北的金融中心。作为青岛市金融业的发源地,市南区的金融业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目前,国家开发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全部设在市南区。市南区拥有各类金融机构137家,约占全市的50%。其中分行级分公司以上的银行机构29家、保险机构35家、证券机构43家、期货机构23家,分别占全市总量的64%、52%、28%、52%。

“未来市南区的金融定位,要进行全域化、国际化的开放。市南区30.01平方公里要作为金融业态的集聚区和辐射区,以及新金融业态的创新示范区,面向全球,面向全国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据青岛市市南区副区长阎石介绍,“可以利用现在四横三纵的地理格局,打造中山路百年金融底蕴的金融街,香港东路,香港中路的金融科技走廊,南京路、山东路、福州路的‘金融会客厅’,通过多元化金融业态的集聚和辐射,真正实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区的金融功能,让金融成为市南区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新引擎,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在经历了“区域金融中心”“青岛金融街”等不同发展阶段之后,市南区在转型期迎来了“非常6+1”的全新定义。“‘1’是我们要打造现代金融的1个创新服务中心,‘6’是指我们有6个区域的定义。每个区域的金融业态,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论述。”阎石告诉记者,“比如产能结合的样板区,要根据市南区的资产评估和产业布局,用金融作为支持。像商品结算中心、供应链金融,就是围绕航运贸易进行创新。”

“区域是时尚、文化、旅游、消费的集散地,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推广数字人民币等。我们还特别运用了三种原色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颜色是蓝色。”阎石表示,“青岛是海滨城市,我们要把金融服务于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催生了蓝色债券,通过资本市场向投资者筹集资金,以支持对海洋的环境、经济和气候效益有积极影响的项目,推动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二个是国家关心的能耗问题,我们要大力推动绿色金融,青岛银行就曾发行过绿色金融债券,通过债券市场募集的专项资金,用于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六大类别。还有一个是红色金融,为现代金融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绿色金融领域,市南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其中,恒丰银行首笔“碳中和”国内保理融资落地青岛分行;邮储银行青岛分行大幅提高绿色信贷投放,至9月底绿色贷款结余48.01亿元。阎石告诉记者,“打造‘颜色金融’是市南区在产融引领打造样本示范区的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战略计划。在‘双循环’格局之下,我们需要它更具活力地服务于实体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金融科技赛道短兵相接

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改革与开放,从一开始便刻在了青岛的发展基因中。市南区恰好是体现青岛开放与前沿的“城市封面”,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市南区的金融开放优势始终“在线”。

“目前,市南区拥有外资金融机构27家,占全市的77%。”据市南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孙欣介绍,“外资机构经营创新意识强烈。渣打银行青岛分行是最早设立专门团队服务中小企业的外资银行,以‘量身定做’的业务优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上的发展。东亚银行青岛分行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开发了‘东亚e企链平台’,推出供应链金融再保理业务、海关电子缴税等创新业务,提升客户满意并获得了市场认可。中德安联青岛分公司今年上半年连续新开2家分支机构,银保业务较去年同期实现翻番。同时,外资机构发展势头良好,部分机构陆续增资。青岛意才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完成1.2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金增资,实缴注册资本金已达到4.9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凸显对市南区金融开放与营商环境认可。”

通过近年的发展,市南区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势头强劲。一系列政策发挥金融资源集聚优势,支持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普惠金融。“农业银行青岛分行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至9月末农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余额超10亿元,较年初增长约7亿元;中国银行青岛分行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开展线上普惠金融服务,至9月底为普惠小微提供线上贷款超10亿元。”市南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王冰冰表示,市南区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德华安顾人寿青岛分公司加快科技与保险的融合速度,通过数字化赋能达到增产、提效、降费、风控和提升客户体验的目的,已实现100%线上出单,并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展业。

“如何发展市南区的现代金融服务业,首先是对传统金融的提质、增效,通过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大力集聚来实现它的辐射作用,增强它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阎石认为,“重点打造新金融业态,包括现在开展的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绿色金融,还有普惠金融以及消费金融,在打造新金融业态方面,利用自然禀赋和规划进行新业态的多元化集聚和辐射,重点开展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服务。”

作为未来金融发展的增长点,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中心的“标配”。抢占金融科技新赛道,青岛不乏机遇。2019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健康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工作的批复》,青岛正式成为全国13个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地区之一,同时获批的还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宁波等省市。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赋能经济发展力度,加速金融科技与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有机结合,青岛市还出台了《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打造金融科技生态圈、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加强金融科技监督管理、强化组织协调和领导等四方面,着力推进金融科技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产业数字金融等领域应用发展,增强科技金融服务经济发展能力。

长江以北资本市场新高地

从二十世纪初青岛逐渐成为山东乃至华北地区的金融中心,到近年来青岛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中心、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城市等,金融早已深深地镌刻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基因中,为青岛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2021年9月,被誉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晴雨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榜单发布最新一期,青岛位居全球金融中心第38位,列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之后,领先于杭州、天津、大连、南京、西安和武汉。在“有望进一步提升影响力的15个金融中心”榜单中,青岛排名全球第五位,国内列上海之后,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之前。

截至今年,青岛已连续十次进入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50名。如何真正实现金融中心的目标,成为包括青岛在内的各大城市面临的挑战之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金融要素的汇聚。作为金融集聚区,市南区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的40%和60%。截至今年8月末,中行青岛分行本外币各项贷款较年初增幅14.4%,较2020年初增幅42.15%,两项增幅均列中行系统内36家一级分行第1位,有力支持了区域经济发展;截至2020年,太平洋产险青岛分公司承保金额约1.6万亿,服务团体客户数约6900家、个人客户35万,为海尔、海信、青啤、青钢、中车四方等青岛当地企业常年提供保险服务,与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这些落户在市南区的金融机构,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要素齐全的区域经济活力“拼图”。

除了传统金融机构迸发活力外,新兴金融也在逐步发力,私募基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今年以来,中欧创新产业投资基金等33家创投风投机构落地。金融科技平台逐步起势。国家工信部联合中科院共同设立的青岛数字万融科技公司和银联旗下银航云科公司等山东区域总部相继落地,将在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态集聚优势。”据市南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刘鹏介绍,“供应链金融也在不断创新。年初开始运营的华财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稳健,为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政策的支撑。去年11月,在新出台的《市南区促进“双招双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20条》中,对促进金融业发展奖励扶持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突出对法人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创投风投基金、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新金融业态加大了奖励力度,支持企业上市最高奖励提高到了1000万元。今年以来,市南区向青啤财务公司、德才装饰公司等企业共发放奖补1187万元,亚太财险青岛分公司等60余家新落地金融机构及企业,总注册资金规模达25.7亿元。今年6月,市南区制定出台了《青岛市市南区金融高层次人才专项实施细则》,加大引进培育金融人才力度,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

营商环境是检验一座城市活力与竞争力的标准。今年以来,市南区新增上市公司2家。其中,海程邦达于5月26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是青岛市今年首家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德才装饰于7月6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是山东省建筑业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企业。“目前,市南区拟上市种子企业已达51家,其中28家进入上市培育梯队。积成电子已完成精选层挂牌辅导,区内多家企业正在有序推进上市计划。”市南区金融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周文玲告诉记者,“设立在动漫产业园的青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经过三年的发展,入驻机构已达47家,建成2000余家青岛市企业信息资源库。今年以来开展上市培训、项目路演、企业家沙龙等各类活动24场,参加人员1400余人次。9月,胶东经济圈上市公司董秘联盟成立,首期胶东经济圈拟上市企业资本市场培训活动在青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举办,基地将逐步成为立足青岛、辐射整个胶东半岛都市圈的资本市场交流中心和金融人才聚集地,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市南区将紧抓北交所设立契机,加大对区内新三板挂牌企业、新物种企业以及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培育引导,推动在符合条件的交易所上市。

“我们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打造长江以北的资本市场新型高地。”阎石认为,“我们将从市南区的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出发,全面引进与资本市场主体相关的各种金融机构,开展各种沙龙、教育、培训,以及对企业上市的一站式保姆式的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的环境。”

区域经济起势“竞速”新金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在金融业领域,上海始终走在国内前列。

随着上海明确提出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目标,以及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建信金科等一批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在沪相继设立,人民银行的监管沙箱和数字人民币也在沪开始试点,上海金融机构更自发成立了金融科技产业联盟,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投用的融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增强金融科技全球竞争力。依托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总体布局,促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联动发展。金融科技中心全球竞争力明显增强,助推城市数字化转型。

成都自2017年首次入选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榜单以来,位次持续攀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得到全球认可。资料显示,近年来,成都加快建设立足四川、服务西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金融中心,金融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20年,成都金融业增加值2114.81亿元,同比增长7.7%,对GDP增长贡献率达21.4%。截至2020年末,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36万亿元、4.11万亿元,全年新增上市公司上市过会企业19家,居中西部第一。

上海和成都分别代表了我国华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城市间聚焦的热点也大多集中在金融科技、金融“数字化”转型等方面。青岛相对于北上广来说,仍有不小差距。从2020年发布的“中国内地城市金融竞争力50强”榜来看,内地城市金融竞争力分层明显。分区域来看,50强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浙江、广东、江苏等省份上榜城市数量居前。青岛在榜单中位列第19位。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金融要素等多个层面,各城市间的竞争将更加残酷。

在“群雄逐鹿”的态势下,青岛提出到2035年实现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景目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青岛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9%,金融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超过10%;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2.2万亿元和2.3万亿元,半年新增贷款超过去年全年的四分之三,连续2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5%左右,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超过33000亿元和33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