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深圳杭州拒绝的年轻人,会选择青岛吗?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被深圳杭州拒绝的年轻人,会选择青岛吗?

最近,两座网红城市的引才政策,悄然发生改变,不再大门洞开。

10月9日,杭州发布《关于调整杭州市大学毕业生落户政策的公告》,与原来的大学毕业生落户政策相比,取消了大专生落户,落户门槛变为本科生。硕士以前享受的“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取消,现在与本科生同等待遇,需先工作后落户。

喊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特区,也在收紧落户门槛。

今年5月,深圳发改委公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直接落户的门槛从专科抬高到本科,还将年龄收紧:本科35周岁以下,硕士40周岁以下,博士45周岁以下。

杭州与深圳,多年来一直是“抢人大战”的主角。在年轻人逐梦之地名单上,妥妥排在前列。

政策转向直接原因在于经过多年的人口流入,城市容量趋于饱和,城市发展从抢人进入了“挑人”的新阶段。

两座城市收紧落户政策,并不意味着抢人大战硝烟散去,但确实是两座城市发展的“分水岭”。放眼全国,争夺人才依然是绝大多数城市的主基调。

同时,两座城市落户难度加大,对于像青岛这样的二线城市算得上利好。那些“上不了户口”的年轻人,会自然将目光投向性价比相对较高的城市。

本文转载自/青小岛(ID:QingXDao)

撰文/青山子

编辑/庄建成

1

青岛也确实需要年轻人,尤其是具有大学学历的人才。

今年七普数据发布后,青岛人口的学历状况也公之于众,大学(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为22.55%,这一数据在山东城市中不算差,可摆进全国一比,排在30位,与城市之地位显然不够匹配。

而今年收紧落户政策的杭州与深圳,大学人口占比分别为29.32%、28.85%。这一数据,也透出两座城市调整政策的底气。

青岛学历人口占比低,首先与产业结构相关。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城市,“蓝领”多年来是城市的刚需。

制造业强的城市,大学学历人口占比基本都不高。苏州、宁波、无锡等,数据更为难堪。

另外一个原因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青岛高校数量少,在校大学生数量不多。高校以及大学生数量,是城市人才的蓄水池,越大越好。

前几天,山大举行了120周年校庆。青岛校区公布了一个数据:山大重回青岛之前,每年在青岛就业的山大毕业生200多名。山大回归后,猛增至1000多人。

这也是“十三五”期间,青岛拼命引进高校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相对较少,再加上人口老龄化,不仅导致青岛活力不足,也将使城市在产业等领域回旋余地不大。

2

10月14日,经济学家任泽平的团队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了一份《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榜单。

榜单中,青岛排名第13位,落后于郑州、济南、西安,但排在前两年势头迅猛的长沙之前。

客观而言,这个名次不算低。位次高于青岛的城市中,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基本都是强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只有“最强地级市”苏州。

如果再看细分的数据,会发现青岛弱项所在。

在“一线城市95后人才流入流出TOP10城市”中,没有青岛的身影;在“重点二线城市95后人才流入流出TOP城市”中,同样不见青岛。

好的一面是,说明青岛人才的稳定度不错,流动性相对不高。不利的一面则反映出,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重点二线城市,流出人才的首选排名前10城市中,都没有青岛。

走出杭州的95后,基本都选择南方城市,北方唯有郑州;巧合的是,离开深圳的年轻人,选择的北方城市,也只有郑州。

图表中的数据显示,4座一线城市和5座重点二线城市,人口流入来源地都有郑州。所以,很多年轻人离开一线城市进入郑州,很可能只是“回流”。

3

过去几年,一谈起“青岛留不住人才”,话题往往被引到房价之上。

这样的讨论有意义,但也没有太大意义。

相比而言,前年,时任主政者的一句“真正的人才,不是为了一套海景房”更具有现实意义。

青岛拥有足够好的自然禀赋,欠缺的是适合年轻人筑梦的舞台。这才是根本所在,亦是发力之方向。

如今,当更多超大城市提高落户门槛之时,青岛应抓住机遇,为年轻人创造机会。

第一要做的,用产业去匹配人才。在培育新兴产业之时,青岛的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高端与先进,往往意味着高利润,也需要高学历的人才。让向往青岛的年轻人,能找到适合的岗位。

其次继续搭建高校、科研院所等聚才平台。类似山东能源研究所、歌尔全球研发中心等项目,多多益善。

最后,继续提升城市“软硬”环境。软环境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以及服务环节,硬环境则是城市品质,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等。青岛市长最近一系列关于民生的调研与推动,正彰显出青岛的努力。

惟其如此,青岛才有可能“收留”那些“逃离”一线及杭州等城市的年轻人,也为自身博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