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细节里的青岛未来经济走向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数据细节里的青岛未来经济走向

图片

前三季度,宁波和青岛同时迎来历史性时刻,两座城市GDP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对于青岛来说,前三季度GDP10310.36亿元,同比增长10.7%,两年平均增长6.3%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在目前公布的GDP前20强城市中,青岛这一增速仅次于武汉和苏州,和北京、无锡并列第三。而且,由于郑州前三季度遭遇疫情和洪灾,青岛进一步拉大了领先郑州的优势。

同时,青岛距离宁波仅有22亿的差距,也开始让不少人憧憬,青岛年底能否赶超宁波,回到全国第12的位次?

本文授权转载自/青记(ID:tsingnotes)

撰文/青记君

编辑/张慧

从总量来看,青岛追赶宁波似乎有希望。

但了解两座城市经济情况的人都知道,青岛和宁波在经济发展质量上差距巨大。两座城市GDP体量相差不大,但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上市公司数量、企业利润、居民收入等层面,宁波领先青岛的优势巨大。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差距在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上差距最为明显。

比如,在居民收入层面,2020年两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8008元和55905元,青岛比宁波少了12000元。在企业利润方面,2020年,宁波规模以上工业利润1552.7亿元,而青岛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531.6亿元,差距甚大。

说了这么多差距,是想说,相比于和宁波GDP总量的较量,我们更希望看到青岛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占比、企业利润、企业研发投入、居民收入等市民感受更直接的数据上能够迎头赶上。

当然,这背后深层次的还是产业结构问题。让人欣慰的是,除了GDP总量,青岛前三季度在上述层面显现出一些积极的变化,这些数据细节里藏着青岛未来的经济走向,也有隐忧。

图片

1

数据细节中的亮点,首先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青岛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5.3亿元,同比增长15.4%,两年平均增长6.9%。同时,财政收入质量提升,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2.4%。比上半年提升2.4个百分点。

当然,这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和税收占比跟宁波相比,还是差距很大。宁波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8.0%,其中,税收收入占比达到86.1%,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第二是企业利润。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高,说明当地企业经营好,利润高。青岛和宁波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占比的差距,本质上就是两座城市企业盈利能力的差距。

1-8月份,青岛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0.6%,比2019年同期增长37%,两年平均增长17%,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这个增速甚至超过了宁波。

前三季度,宁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75.6亿元,同比增长17.9%,两年平均增长14.3%;实现利税总额1880.8亿元,增长14.3%,两年平均增长10.2%。

第三是居民收入方面。

前三季度,青岛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43元,同比增长9.4%,两年平均增长5.3%。与之相对的,青岛前三季度GDP增速10.7%,居民收入增速没有跑赢GDP增速。

对比来看,宁波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与10%的GDP增速基本同步。

第四是企业研发投入。

青岛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同比增加了29.5%,这个速度也是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数据,前三季度,青岛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加53.4%。这些都说明,青岛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愿意加大研发投入。

对比来看,宁波研发投入增速更快,全市财政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也更大。宁波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31.3%,同比提高20.7个百分点;财政科技支出增长11.1%,提高21.5个百分点。

图片

2

宁波和青岛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税收占比、企业利润、研发投入、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距,除了跟国企和民企的差距外,还跟两座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无关系。

青岛97家小巨人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比的平均值为5.7%,而工信部全部“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6.4%。

从中可以看出,虽然青岛97家小巨人企业虽然数量位居全国第八,但研发投入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研发投入低,其实主要跟青岛这些小巨人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很大关系。

图片

图片来源:青记智库

97家小巨人企业中,其他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等排名前五的行业占比57%。而这些行业大多还属于传统制造业范畴,研发投入低是行业普遍现象。

对比来看,宁波的“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是青岛制造业发展层次较低的一个缩影,由此造成了两个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问题:

一是传统制造业跟服务业结合不够紧密,由此带来的服务业升级也受到限制。(因此,前述“前三季度青岛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加53.4%”,才显得可贵。)

二是传统制造业无论岗位薪酬还是工作环境,不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这也导致了青岛这座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有限。

此外,相比于青岛,宁波对企业的支持更务实、更高效、更有针对性。

从2017年开始,宁波就坚持将企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改造(跟现在所说的工业互联网差不多)纳入重点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连续3年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为全市有意愿技改的规上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一对一”诊断,并提供个性化的诊断报告。

还有就是宁波对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的重视。工信部公布的前三批4762家“小巨人”企业中,宁波以182家,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国第3,而在非直辖市城市中位列榜首,青岛97家,位列全国第8(去除直辖市,青岛位列第四),宁波几乎是青岛的两倍。

图片

图片来源:青记智库

宁波还有4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位居全国首位。

2020年7月2日,宁波吹响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号角。同日,宁波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行动计划发布。30多天后,近百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端人才及区县(市)、市直部门签署军令状。

不得不说,在对企业的支持上,宁波的确更务实,更有针对性,也更高效。

图片

3

针对上述问题和短板,青岛也在做出一些改变。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青岛的确在加大高技术制造业、“四新经济”的投资力度。

前三季度,青岛全市制造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8.0%,占全市投资比重为23.8%,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66.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成效更为突出,从上半年起始终保持90%以上投资增速,强势拉动全市投资增长。

这就意味着,未来的产业结构中,青岛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占比会进一步提升。

对比来看,宁波还是一如既往在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前三季度,宁波制造业投资增长34.0%,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4%。

同时,青岛“四新”经济的在建项目目前为止达到3610个,同比增加450个,“四新经济”投资额增长14.2%,比上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而且“四新经济”占全市投资比重已经过半,达到50.8%。

这也是未来青岛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起始。

4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四新经济”投资额也保持较快增长,同时青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增加……这些都预示着,青岛产业结构向高精尖迈进。

但现状是,青岛把这些新经济企业招引来了或者本地企业想转型升级之时,却发现“无人可用”。

今年3月,青岛本地媒体刊发了一篇《青岛新经济中小企遭遇“校招”引才“双困境”》,文中提到,“两家公司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人才招聘的‘窘境’并不是个案”,并采访到一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目前企业人才30%的技术人员引自北上广深等城市,60%是通过本地化社招,而校招人员只占10%。而近几年,由于此类人才紧缺,北上广深人才引才难度加大,校招员工因为员工跳槽等人才流失,比例下降。”

今年6月21日发布的《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公众征求意见稿,列举了包括人口流动活力不足、产业发展动能不强、交通路网衔接不畅、南北与城乡差距大等四大短板,这也是官方少见的系统总结青岛当前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0月21日,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时,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就提问道,“我市高端人才缺口较大,其中,软件研发、新材料研发、硬件研发、医药研发、专业管理、职业经理人等6类专业人才最为紧缺。请问我市在解决专业紧缺人才方面有什么针对性措施?”

青岛企业的新经济人才和专业人才招聘难,其背后反映的是本地的人才存量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需求。再直白一点来说,青岛和一二线城市之间的人才交流并不畅通。

10月上旬,任泽平团队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一份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其中青岛位列第13,济南位列第11。

然无论是一线城市北深上广,还是二线城市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郑州,前十强城市的95后人才流入和流出城市前十中,均没有青岛和济南。

图片

图片

这可能是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山东经济最好的两个城市青岛和济南,和95后人才吸引力前十强城市之间流动性不足。

两座城市在95后人才交流方面有一些闭塞,不管这种闭塞是主动还是被动,两座城市都应该深入反思一下,并拿出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