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信号山:除了靠“挤”,“破题”停车难还能怎么做?
青岛于11月22日至11月29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试点医院限免停车缓解看病停车难;青岛实行交通微循环10年,已在162处区域“挤”出4000余个停车泊位;今年7月青岛首批向社会开放机关事业单位专用停车设施,至今共享泊位逾20000个;与此同时,市南区六街口机械停车库规划公示,市北区李村路社会公共停车场项目通过主体结构验收……多个备受市民关注的工程迎来新动向。
青岛始终坚持“向路内要资源、向路外求空间、严格路面管控”综合施策,“上天入地”挖潜车位,努力破解停车难的城市通病。除此之外,细节之处同样值得探讨,周期短、可行性强、更人性化的小小改变也未必杯水车薪。
近年来,全国多地的示范之举,不仅是一份“抄作业”的模板,更给城市提供了进一步拓展规划的思考空间。
截至6月30日,潍坊全市共开放停车泊位近47万个,在老旧小区或车位不足小区、重要商圈周边,将限免车位因地制宜改成全免车位;学校将在寒暑假放假后一周至开学前一周全天对外开放,两项“限免停车”政策充分盘活了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的停车位出现在家门口、单位附近。去年10月,“上海停车” App上线试运行,一年来市民可以通过App实时查询周边错峰停车项目的服务信息,自主选择、一键签约不同时段、距离、价格的服务产品,同时与三甲医院并联,公共停车场预约、医院停车预约等服务大受欢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停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多方因素的制约,有时候破解和变通还得需人力。
例如,在重点时段、重点路段疏导车辆快速通行上下功夫,增设应急处置,减少车辆出入拥堵时间;增加交通引导人员、增加内部标牌标线、加设手机扫码支付设施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堵车、停车难等问题。2020年,西安市一位父亲因孩子患重病不得已违停,执勤交警开出了一张特殊的“温情罚单:不罚,加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类似的执法变通有很多,道出了“刚柔并济”的可贵之处。
多一份理解和信任,多一份支持和配合,互相体谅,尤其是在紧急就医的档口,不是“搞特殊”,而是“留活路”,此时的人情永远比冰冷的机器有温度。
在吐槽停车位的问题上,就医停车难的无奈首当其冲。优质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导致大量车辆堵在医院停车场门口进不去,为了满足市民们的就医需求,减轻主院区的就医压力,近几年青岛也在大力规划周边共享车位和建设更多的高水平医院,从根本上改变医院附近拥堵的现状。但现实是,供需差异的情况在漫长的筹建等待下,不能得到更快速有效的改善。
从各个方面挖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流动或许是破题就医停车难的源头所在。从可流动性资源方面入手,促进全市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城乡每一个服务半径,缓解更多市民“停进不去也开出不来”的忧愁。与端平教育均衡这碗水一样,青岛医疗配置共享的意义同样任重而道远。
当科技、人情、政策目标一致的为民生需求赋能,停车难题何愁久久难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