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通过两个决定,这是济青的机会!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山东省委通过两个决定,这是济青的机会!

作为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中心城市,济南与青岛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今年以来,山东的一系列动作都表明,山东正着力引导济青唱好“双城记”。

11月26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在济南举行。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所召开的这场会议,无疑对山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全会通过两项决定,分别涉及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以及推动黄河战略。透过这两项决定,济青双城更应从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机遇,进而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齐鲁网

从顶层战略层面开始,山东就在引导济青形成更加和谐的发展模式。

山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到,完善济青联动发展机制,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引领力的高质量增长极;而在近期发布的《山东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中,不仅对济青各有12次“点名”,还提到要“创新济青联动发展机制”。

联动发展,并不意味着两座城市之间要放弃竞争。鲶鱼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才能实现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山东半岛城市群而言,济青之间的竞合关系,或许就是山东需要的那条“鲶鱼”。

对济青而言,一方面要找到发展的契合点,避免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则是要各扬所长,真正担当起高质量增长极的角色。

眼下,济青双城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此前山东省纪委监委官网发布的山东省委巡视组对济南、青岛等城市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直接点明了两座城市的问题——济南“省会首位度偏低”、青岛“高质量发展龙头带动作用不强”。

一边是济青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与发展能级不高,一边又是山东建设强省要让济青承担更大责任。这背后是山东正面临着广东、江苏标兵渐远,“追兵”浙江亦步亦趋的紧迫形势。

如何以中心城市为突破口,破解山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局,俨然成为全省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

透过刚刚召开的山东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实际上也对于济青两地接下来如何发展,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引。

据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介绍,全会分别审议通过了两项决定,涉及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决定,共六个部分、25条;推动黄河战略的决定,共八个部分、30条。

客观来讲,这两个决定都是着眼于山东的发展实际。正因如此,济青需要从山东省委通过的这两个决定中,找到发展机遇。

先看济南,最切题的是关于推动黄河战略的决定。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周连华在介绍这一决定时指出,山东将立足作为黄河入海口省份的独特优势,强化功能定位,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

同时,这一决定中也提到,将集中力量培育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新动力源。

显然,作为济南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而设立的全国唯一一个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这里承载着济南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省会首位度等的美好愿景。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前三季度济南只交出了同比增长8.6%的经济增速,相较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都要低了1个百分点以上。

对济南而言,其最大短板就在于第二产业。今年前三季度,济南二产仅交出同比5.5%的增速。相较而言,青岛的增速已接近其两倍。

众所周知,山东是工业强省,尤其是在强省会战略之下,众多国企涌向济南。有了政策的加持,济南可以说是占据了天时地利。

在这样的利好下,济南二产增速偏低的主要原因,原因还是在于国企。随着体量、规模较大的国企相继迁入,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在无形中被挤压。从长远来看,对于济南做大实体经济并不是好事。

尤其是国家现在比较重视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可以说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力军,一座城市如果缺少了这类企业,对自身发展也会有影响。

山东建设“强省”,必然需要一个与之实力相匹配的“强省会”,既然已经拥有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并且其发展也获得了省里顶格推进,围绕着城市产业发展短板,能否借国家战略落地的契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或将成为济南提升省会首位度的“关键一步”。

当然,黄河战略毕竟是生态保护在前,高质量发展在后,对于要提升省会首位度的济南而言,在提升经济总量的过程中,需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不能大水漫灌,一股脑地导入产业。

再看青岛,如果说济南更贴合黄河战略,那么青岛就需要在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上重点发力。

青岛市委主要领导表示,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对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出全面部署,并从聚焦实现“三个走在前”,努力当好龙头;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着力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三方面,谈及青岛将如何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

透过相继召开的六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青岛需要探寻两场会议蕴含的机遇。

对青岛而言,眼下承担的课题实际上已经明确:胶东经济圈、海洋、科技创新以及开放

作为山东发展的龙头,青岛要实现引领作用,首要任务就是带动胶东经济圈发展。

相较近期,潍坊、烟台自上而下对青岛投以的善意,青岛似乎有些“高冷”。对青岛而言,其不应该只关注自身发展,还要展现中心城市的担当,打破五市壁垒,实现优质要素顺畅流动。

随着胶东机场启用,青岛向北发展态势明显。这座被外界称为“给周边城市修建的机场”,承载的正是青岛向周边城市辐射的希望。未来,青岛能否放大自身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中的龙头作用,也将为其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产业层面,不论是青岛还是胶东经济圈,海洋都是颇为重要的领域。

作为“海洋强市”,青岛提出将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力争到2025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昂首挺进世界城市体系前列。

据相关媒体报道,青岛市拥有全国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三分之一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两院院士,但相关产业项目落地听到的声响,似乎并没有与青岛的这些“名头”相匹配。

此前,青岛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就曾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并曾引起一阵反思与讨论。

于青岛而言,还是应该加大海洋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在自身拥有的优质要素转化为切实可见的生产力。

实现产业化是一方面,青岛同样需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日前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中,青岛位列2021年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第10位,排名居北方城市前列。

在肯定青岛科技创新成绩的同时,要客观看到青岛与其他城市间的差距,而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于“人”。为此,青岛要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为人才营造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

同时,对于优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科创资源,青岛也需要为其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在鼓励其发展壮大的同时,提升科技自立自强信心。

此外,青岛需要用好开放这一优势领域,进而服务全省对外开放的大局。

不可否认,近年来青岛是一座被国家重点关注的城市,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以及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等,都是青岛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语境下,被赋予的国家战略。尤其是上合示范区这一国之重任,作为全国独一份,证明了青岛在全国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重要站位。

需要关注的是,RCEP这一涵盖世界上最多人口的贸易协定生效在即,而在去年,青岛便已围绕这一协定率先谋划了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其日后的发展,不仅将关乎青岛能否进一步提升外贸水平,更与如何用好这些优质的开放平台,带领山东破局密切关联。

最后,事业发展,关键在人。青岛要做好山东发展的龙头,重中之重还是要让“关键的人”做到“以实干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