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统计局:前三季度功能区增加值5357.5亿元,全市占比52%
青岛
青岛 > 要闻 > 正文

青岛市统计局:前三季度功能区增加值5357.5亿元,全市占比52%

今年以来,青岛市统计局聚焦中心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融合共享,以建立智慧统计平台为抓手,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上云用数赋能,提高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服务决策效能,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职能作用。

青岛市统计局:前三季度功能区增加值5357.5亿元,全市占比52%

搭建智慧统计平台,统计数字化转型迈出新步伐

积极融入数字青岛发展规划,搭建智慧统计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创新统计调查和数据管理方式,促进数据资源创新融合共享,全面提升统计工作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统计调查方式,实现国家、地方、部门调查多层汇聚。在国家联网直报系统的基础上,把原有调查和新增调查都归集为线上调查,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多领域、多维度、高频次网络调查,提高了调查效能。构建统计数据库,创新数据管理方式,实现国家与地方、规上与规下、综合与专业数据多元融合。建立综合数据库和工业、服务业、建筑业、新经济等15个专业数据库,数据规模达到2.8亿笔,打开数据赋能的空间,提升数据赋能效率。拓宽服务渠道,创新统计服务方式,实现信息化服务空间与格局双提升。打造经济运行可视化场景,接入城市云脑指挥中心,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描绘画像;启动建设“四上”企业及投资项目地理信息系统,打造经济运行协调联动“驾驶仓”,为经济调度提供支撑;打造移动端数据服务,“掌上市情”“数据青岛”“青岛统计公众号”,为各界提供数据460万多笔。

创新调查新方式,服务企业和民生更加便捷

依托智慧统计平台,突出企业和民生发展新需求,创新再造服务新流程,切实减轻基层企业负担,提高工作效能,全面精准快速反映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新打造“一键上报”“最多报一次”系统,全市一万余家企业“一键上报”实现数据报送直连互通,原始数据向统计数据自动转换和上报。69家企业完成“最多报一次”试点,实现企业数据一次采集、多部门共享,解决了重复采集数据问题。创新建立“统计云课堂”,破解疫情期间集中教育培训不利影响,为基层统计人员提供“不见面”线上培训,实现全市“四上”企业全覆盖,4万余人次参加培训,开通便民惠企线上服务通道,在线提供“青岛统计百问”知识库,普及统计专业知识165篇次。改造升级社情民意调查设计系统,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26项,征集意见建议9000余条,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领域民生改善精准“把脉”。开展企业家满意度调查,下半年满意总指数为99.46分,比上半年提高1.03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建立民生、消费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民生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等发展情况,探讨研究胶东经济圈消费活力、结构、业态、潜力等6个维度的消费发展指数,促进胶东经济圈消费协同发展。建立企业工资线上调查系统,由年度改为季度监测,对2万余家单位进行工资调查测算,为民生改善和GDP核算提供基础依据。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社会发展增容扩面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突出社会发展新特点,先后建立系列统计监测评价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全面。

创建全社会研发投入季度监测体系,实现了工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研发数据线上直报,上半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56.1亿元,同比增长30.5%,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构建“双炭”“双高”监测系统,建设煤炭、能源消费、粗钢产量监测数据库,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数据支撑。创新建立高质量纳统网络体系,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部门联动,27个部门一套表集约管理,高效推动企业升规纳统。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高效完成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11月1日普查时点,全市常住人口1007.17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普查数据准确反映了全市常住人口变化、人口流动、年龄结构、劳动力供给等最新变化趋势和特点。

加快大数据应用,服务决策提质增效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打破专业数据“壁垒”,突出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出好数算好数,不断提升服务决策效能。

运用大数据技术,不断提升经济核算质效。结合GDP核算改革和投资统计新要求,对区市、行业进行点对点监督评价,全年提出措施建议240余条,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建立数字经济、新经济、“十强”产业等核算体系,准确反映全市经济发展质量。创新建立民营经济监测分析体系,全面精准反映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质量。创新建立功能区线上调查体系,实现数据线上自动采集汇总,精准全面反映功能区发展情况。前三季度,全市功能区增加值5357.5亿元,同比增长20.7%,高于全市2.7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约52%,经济总量占全市“半壁江山”。

青岛市统计局:前三季度功能区增加值5357.5亿元,全市占比52%